写出了比肩唐宋的古典诗词,却找不到知己,是一种什么体验?


写出了比肩唐宋的古典诗词,却找不到知己,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插图
在如今上百万的古诗词爱好者里面 。我不否认会有那么小撮人 。写的古诗词很优秀 。但谁要敢说 。自己写的诗词比肩唐宋顶尖水平 。或者一流水准 。这未免狂妄 。未免自欺欺人 。你要知道 。古典诗词的更迭和衰落 。是一个既成事实 。任何一个文学体裁 。当过了巅峰期之后 。都会走下坡路 。
因为一个新的文学体裁的兴起 。总是伴随着社会和朝代的更替 。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潜移默化 。在原有的社会生活、结构、文化思想的框架里 。一种文学 。必是存在上升空间的 。会触顶的 。也容易随着朝代和文化思想的变化 。而没落 。
因此 。这也是为什么伴随着朝代更迭 。唐诗极盛过后 。曲子词会兴起 。最终在宋朝发展到巅峰 。就如同六朝的骈文发展到唐代 。最终被格律诗取代一样 。
我说这些 。是要告诉你 。即便是当今有人写出了比肩古人水平的诗词 。那也是个别诗人的个别诗作 。在整体水平上是不高的 。也难以形成气候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产生古诗词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空前变化 。甚至彻底变换了 。骨之不存 。皮将附焉?
就好比清词中兴 。虽然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创作又得以繁荣 。但整体水平呢?纳兰容若和京华三杰就真的比得过苏轼、辛弃疾、周邦彦么?
我拿“文化环境”举例 。唐朝的那些同时代的诗人们 。都是好友 。互相唱和 。互相切磋 。比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其中“敲”字就是韩愈帮贾岛想出来的 。古代有“曲水流觞” 。有“金谷二十四友” 。有“竹林七贤” 。也有“仙宗十友”.......还有各种名师带徒弟的 。比如“苏门四学士” 。秦观、晁补之、黄庭坚、张耒等 。都是一代文宗苏轼的门生 。
同样 。古代文人结社那是相当普遍 。就连文学名著《红楼梦》中 。也有“海棠诗社” 。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 。
我知道今天很多诗词圈的 。也会互相交流 。也有各种沙龙 。但你们水平有限 。更多是在互相排挤 。要么互相吹捧 。
还有生活方式上 。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前便捷 。也空前疏离 。你和爱人就算分别两地 。还是可以聊微信 。发语音 。互相开视频 。古人不一样 。两个人如果分别两地 。大部分时候都是音讯全无 。书信来回一次要几个月 。去看对方一次 。舟车劳顿也要十天半月 。甚至半年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 。思念真的是刻骨铭心 。如果唐朝时就有手机 。那么李商隐就不会写《夜雨寄北》了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如果唐朝时有手机微信 。那么杜甫也不会写“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了 。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所以生活方式的改变 。也消灭掉了一部分关于诗歌的灵感 。让原本有的感情变得淡泊 。
再就是古今之人 。对于诗歌的态度不一样 。
古代的文人读书人 。十年寒窗 。苦读苦背 。一辈子用功在诗词上 。像贾岛“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今天有多少古诗词爱好者 。像古人那样刻骨用功的?古代读书人的道路只有一条 。就是科考 。你诗写不好 。文章写不好 。你作为文人 。你的前途就没戏了 。而今天绝大部分诗词爱好者 。仅仅只是把诗词作为爱好 。不是安身立命之道 。出发点不同 。成就又怎么会一样呢?
我还要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 。正如王国维所言: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就算你写出了比肩唐宋一流水准的诗词 。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 。
当然 。我说的不算 。最好是让作品来说话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如果谁认为自己的诗词 。包括任何题材任何风格类型下 。堪比李杜王白 。甚至是小李杜 。都可以发出来 。让大家鉴赏一下 。
其他观点:
谢邀请:写出比肩唐宋古典诗词 。是文学写作上的提高 。很自感欣慰 。就无他想了 。犯不着扯到知己上去 。
其他观点:
我下面这首《满江红》 。除了岳飞写的 。这个词牌 。应再无可比肩的了 。因为据说《满江红》这个词牌的代表作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辛弃疾的《满江红?敲碎离愁》和现代厉声教的《满江红?浩浩长江》 。以下一一贴出 。以作比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