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孔子是圣人 。孟子是亚圣 。
孔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义” 。
孔子删诗书定礼仪 。整理传承上古文化 。使先贤文化得以延续光大 。
孟子继承扩展夫子的思想 。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他是孔子孙子子思门人的弟子 。特别是传承了孔门心法 。影响后世 。
到宋代“四书”成为科举必读书目 。
王阳明继承孟子延续的心法传统 。形成洋洋大观的心学 。对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个人陋见 。请以史书为准 。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若想区分孔子和孟子\"仁\"的不同 。首先应对二人的主要论述进行简单的梳理 。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仁\"是其价值观念的核心之一 。大致有如下几方靣:
1.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2.恭.宽.信.敏.惠 。智勇.忠恕.孝悌 。
3.仁者无恶 。仁者先难而后获 。仁者无忧 。言讱 。刚.毅.木.讷 。近仁 。
4.仁者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在对仁的坚守上 。提倡\"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在遇到危难时 。主张\"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
5.对于不仁者的表现 。论述不多 。这与孔子坚守不轻易毁人誉人的理念有关 。主要有:巧言令色 。鲜矣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人而不仁 。如礼何?如乐何?
上述是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观奌 。是培养君子品格的标准 。这是一个具有相当高度与难度的标准 。也是引起后世戚戚焉而非议的原因之一 。
孟子作为孔子的私淑艾弟子 。对于孔子的仁的观念当然是赞同的 。但是时间过去了100多年 。世事变迁 。孟子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 。又对仁的观念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主要有:
1.孟子告诫梁惠王 。国君\"亦有仁义而已矣 。不必曰利\" 。他给齐宣王讲 。文王行仁政 。\"耕者九一 。仕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 。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
2.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仁者荣 。不仁者辱 。
3.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 。丢掉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仁 。国家的废兴存亡也是这个道理 。
4.孟子批评粱惠王不仁 。因为他为了争夺土地 。驱赶自己的宗室子弟和人民上战场送死 。
说到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的差异及对后世的影响 。大体上有如下几奌:
1.孔子所提仁的标准 。强调人的修身 。培养信奉者的君子品格 。以达到匡正世风教化世人的目的 。是仁心 。孟子所增加的仁的内容 。强调君王要行仁政 。才能保证国泰民安 。用迂回的方式惠及民生 。是仁术 。
2.从对人性认识的深度上 。老师似乎更胜一筹 。深知掌权者大权在握 。其心难测 。多说无益 。因此只有一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余者不多言 。自己领悟 。学生则对王道君心倾注大量精力研究 。感悟颇深 。知之甚多 。靣对几个侯王诚心诚意 。侃侃而谈 。一心要效仿先贤 。为帝王师 。可惜生不逢时 。终生无一机缘 。
3.谈到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心观念对历代读书人影响较深 。致仕的或未致仕的许多人 。以君子标准自律 。忠臣孝子义士频出 。在很大程度上教化了世风人心 。时至今曰 。已被弃之如敝屣 。不说为好 。孟子的仁术遭遇更差 。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虽说赞誉者颇多 。但实行起来太难了 。自孟子以后 。历代帝王未见有真心实行民本治国的 。
一孔之见 。欢迎批评指正 。
其他观点: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而孟子是孔子的粉丝 。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 。是继承和发扬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 。完善了孔子思想的人 。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文章插图
其实 。孔子的思想是仁 。仁者爱人 。而孟子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
很显然 。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种伦理的价值观 。而孟子的仁政思想 。则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战略 。在仁政的基础上 。孟子更是提出了王道理想的主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