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二 )


二、明经科 。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 。是汉代察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项特科(不定时举行) 。所谓“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经学指的就是儒家经典 。即《诗》、《书》、《礼》、《易》和《春秋》) 。汉代若想通过“明经科” 。就必须精通五经 。因为“明经科”所考的内容就是五经中的内容 。当时汉代许多名臣 。如孔安国、贡禹、韦贤、韦玄成等都是以明经科入仕的 。
到了唐代 。“明经科”成为了其科举考试的常科之一 。与进士科同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 。据《新唐书?选举制》载:“明经之别 。有五经 。有三经 。有二经 。有学究一经 。有三礼 。有三传 。有史科” 。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文章插图
唐初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熟悉程度 。选择相应的儒家经典进行考试(唐初的经学不再是五经 。而是九经 。这时他们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 。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即《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然后以通经比例来决定等第 。通五经者最高 。通三经者次之 。通二经者最次 。而后分别授官 。
其中 。通五经者 。大经、小经皆须通(唐初 。在定九经后 。又将《礼记》、《左传》称大经 。《诗》、《周礼》、《仪礼》称中经 。《易》、《书》、《公羊传》、《谷梁传》称小经);通三经者 。需通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二经者 。需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 。或取中经两部 。
同时 。需注意的是唐初 。除了会考九经 。因唐初诸帝皆有自己喜欢的儒家经典 。所以会额外增加一些其他的儒家经典来作为“明经科”必考内容 。如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高宗下诏将《老子》列为考试内容;长寿二年(693年) 。武则天下令停试《老子》 。改试由她自撰的《臣轨》两篇 。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文章插图
神龙元年(705年) 。中宗李显改革“明经科”考试 。明定“明经科”考试考三场 。第一场帖经 。第二场试义 。第三场试时务策(开成十二年后 。因唐文宗于九经上增《尔雅》、《论语》、《孝经》等三经 。因此帖经所考的经学 。也由九经变成十二经):
帖经 。何为帖经?《通典》载:“帖经者 。以所习经掩其两端 。中间开唯一行 。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 。随时增损 。可否不一 。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大意就是帖经 。就是将需要考的经书左右两边遮住 。只开中间一行 。然后再用纸遮盖住若干个字 。此时考生需根据前后经文补充句子 。将所缺的字写出来即可 。简单的说 。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 。
试义 。何为试义?就是由主考官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出一段话 。然后由考生来试着去解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先圣想要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类似于现在的阅读理解 。
试时务策 。何为试时务策?就是由主考官根据当时朝廷所面临的重大时政问题出题 。然后由考生按题陈述政见 。发表对时政的主张 。类似现在的作文 。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所载:“旧制 。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 。每帖三言 。通六已上 。然后试策十条 。通七 。即为高第 。开元二十五敕:诸明经先帖经 。通五已上 。然后口试 。每经通问大义十条 。遍六已上 。并答时务策三道” 。开元二十五年之前 。帖经考九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 。每帖需填写三字 。只要写对六帖 。即合格;时务策考十条时政问题 。通过七条 。即合格 。开元二十五年之后 。唐玄宗李隆基更改“明经法”考试内容 。先帖试 。帖试内容与此前相同 。但只要通过五帖 。即合格;再试义 。九经每经口试大以十条 。通过六条 。即合格;最后时务策 。考三条时政问题 。需全部通过 。
三、进士科 。“进士科”始于隋代 。在唐代成为常科中最重要的一项科目 。为读书人所特别重视 。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一书中 。就说道:“进士科 。始於隋大业中 。盛於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当时 。即使是位极人臣的重臣 。若没有通过进士科 。他们也会觉得十分遗憾 。由此 。可以看出 。进士科在唐代却是十分受到读书的重视与欢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