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大师您好 。关于古代科举考试内容 。出题目由朝中翰林学士定题 。监考官传达于举子的 。”举子”史称读书优生 。经过乡试 。省试合格成为举子!才能上京考状元的!这个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的 。一般题目都围绕中心以”治国之道 。为策略 。要求严谨 。帖子外不露实名 。事先点名进考场 。文章优秀字体正楷为准则 。考完等待录取!补充一下 。到明代以八股取士 。读书人只知诵读程 。朱注解 。就比较容易!不过严重引起了举子们困惑 。因为脱离社会现实变革 。应关乎国计民生 。致力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题目大都以”工商皆本”明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提倡商业为优 。农为次之 。轻农重商的也不互合事实的!谢谢大师兄祝好早晨曦!
其他观点:
古代科举考什么?考八股 。这只答对了一部分 。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形式 。就像一种文体 。答题的程式 。科举考试对书写也有要求 。馆阁体 。草书、行书的书写方式都不行 。因为阅卷必须字体清晰 。不能潦草 。卷面整洁、字体工整 。给阅卷人的好印象 。对于录取多多少少有关系 。
考试内容自然也有规定 。县试考试四场都是四书题的八股文 。中间有一场必须作赋或古诗的 。名为考古 。或称古场 。第一场没有上榜的(成绩不合格) 。不能参加第二场考试 。以后每场都要减人 。如与试者共有一百人 。则末场所剩不过三几十人 。
乡试考三场 。第一场考四书 。第二场考经文 。第三场考策论和表判断 。乡试考中的就是举人 。《儒林外史》有范进中举一章 。叙述范进参加乡试高中举人的前后情况 。
有了举人资格 。就可以参加进士考试 。即会试 。
会试考什么?唐代进士科考三场 。第一场试策 。考对国家颁布的律令和政策的理解;第二场考杂文 。第三场考帖经 。进士及第分为甲乙两种 。经和策考全通的为甲第 。帖经过四以上的为乙第 。所谓帖经 。就是将经书前后两边全部帖封 。中间只留一行 。再用纸将一行里的三字帖上 。让考生回答出被帖三字的内容 。文字考试中又有策问 。考察应试人对时事政治、国家法令的见解 。
明清时期的会试内容与乡试相同 。只是难度的差异 。会试也考三场 。
会试之后是殿试 。参加殿试是已经高中的举子 。即进士 。但是此时还没有发榜 。尚不能称进士 。殿试主要是皇帝主持的笔试和面试 。决定进士的名次 。
殿试不考八股文 。而是考对策 。对策的字数与卷子格子的字数一样 。一字不多 。一字不少 。时务策题目有三至五题 。千字文 。用1000字阐述 。看似简单 。实则难度颇大 。
其他观点:
以唐代为例 。
作为科举考试正式兴起的朝代 。唐代的科举考试所考的内容自然就是了解科举内容的范例 。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
首先是常科 。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载:“凡举试之制 。每岁仲冬 。率与计偕 。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试方略策五条 。此科取人稍峻 。贞观已后遂绝 。二曰明经 。三曰进士 。四曰明法 。五曰书 。六曰算” 。唐代的常科 。在贞观之前共有六科 。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 。
一、秀才科 。秀才科始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 。这一年武帝下诏求贤:“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让各地郡县长官推举出众的优秀人才入朝为官 。始开秀才科 。秀才科最重策问 。所考内容也以策问为主 。所谓“策问” 。就是皇帝提出问题 。考生给出答案 。《晋令》载:“策秀才 。必五策皆通 。拜为郎中” 。也就是说要想通过秀才科 。就必须连过五策 。方可授予官职 。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文章插图
简单的说 。秀才科很难 。是唐代所推行的六项常科中最难的一个 。能够通过的人是少之又少 。据史所载 。唐初 。从武德到永徽年间 。每年通过秀才科的不过一、二人 。因此在永徽二年(651年) 。高宗李治见秀才科每年录取的人才实在太少 。索性就下诏将其停办 。此后 。终唐一代 。除玄宗、代宗时曾短暂恢复过秀才科 。其他时期皆处于停办的状态 。
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凡秀才 。试方略策五道 。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凡四等为及第” 。通过五策的考生 。主考官根据其文理通粗情况 。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 。而后以等授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