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二 )


说起函谷关 。就不得不说到函谷道 。函谷道传统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上的函谷道 。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达一百四十里的道路 。这条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 。事实上 。它虽然非常险峻 。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 。中间也有好几个突破口 。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 。而真正的“函谷” 。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 。这条道路长度仅仅十五里 。它其实就是在稠桑塬上的一条裂缝 。

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文章插图
这条裂缝中 。绝岸壁立 。宽不过数米 。当时有人形容函谷关“车不能方轨 。马不能并鞍” 。古人形容函谷关之险要 。往往用“丸泥可塞”来形容其险要位置 。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 。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 。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 。
在稠桑塬的东面 。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 。就是弘农河 。提起这条河 。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 。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十分有名 。叫做“断密涧” 。就是李密被唐军射杀之处 。今天的弘农河水量很小 。但在古代却十分湍急并且流量大 。因此弘农河也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 。敌人要进攻函谷关 。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 。而渡过河之后 。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 。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 。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 。只能从这条小道路过 。这样就给函谷关又有了两个天然屏障 。
函谷关地位的变化 。被潼关超越
在汉武帝年间 。为了扩大关中领地 。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 。挪到了新安 。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隘 。并命名为函谷关 。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 。在其上发展出了弘农县 。这样 。从汉武帝开始 。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 。而是新安县的新函谷关 。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 。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 。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 。也就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 。各朝战将也并不会去争夺函谷新关 。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 。就是兵分两路 。绕过了函谷新关 。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 。即秦函谷关) 。由于弘农没有防御 。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 。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 。所以新关虽设 。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 。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 。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 。无道可走 。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 。同样无道可走 。
但这两点都是又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影响 。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 。非常容易流失 。特别是在黄河流水作用下 。河流的下切现象十分明显 。刚开始时 。黄河还是紧贴着稠桑原 。但随着时间不断流逝 。河流不断冲刷 。河道则不断下切 。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 。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 。形成河滩 。
而这河滩一旦形成 。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 。因为人们开始可以通过河滩通行 。河滩的这条新路 。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 。曹操征伐关中 。因嫌函谷险恶 。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 。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 。史称“魏函谷关” 。魏函谷关这条道 。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
随着新路的开辟 。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基本丧失 。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 。但隋朝时已经将县城移往黄河边 。而目的也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 。从此之后 。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 。直到解放后 。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 。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
随着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 。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 。塬上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而后来弘农河水也日渐变小 。由于稠桑塬塬体被河水不断下切 。自己并不陡峭了 。行人们便轻松的选取河道的魏函谷关 。或者爬上塬体通过这座高台 。秦函谷关的所依靠双重天险优势荡然无存!魏函谷关再也不能和秦函谷关互相搭配地构成完整的防线了 。
而关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地区 。这个时候亟待一个新的关隘来代替函谷关 。于是东汉末年曹操便在西边的黄河拐弯处的南岸险要之地修建了新的关隘——潼关 。潼关从此代替了函谷关 。函谷关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退出了金戈铁马的历史舞台!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塬的黄土塬体上 。塬体长有七公里 。宽有两公里 。高六、七百米 。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 。因此峭壁陡立 。非常险峻 。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 。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 。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 。所不同的是 。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 。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十米的麟趾塬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