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这确实是看的角度造成的视觉差异 。因为从平地崛起的是岭 。而凸起悬浮的是山峰 。彰显山体险峻的气势 。
应当说 。苏轼的一生充满传奇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也是书香门第世家出身 。曾经位列朝堂显赫一时 。也能够屡遭贬斥 。做地方官为百姓造福!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当然苏轼最著名的是在杭州修建了苏堤 。既疏通了西湖的淤泥 。有利于西湖水体的治理和经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 。用淤泥建造堤坝 。减少修建成本 。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这首诗与同样出自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有异曲同工之意 。世间万物都存在角度差别 。而他只是将目光放的更远 。因此看到了比我们更多的内容!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岭:表示几座山积在一起;峰:表示高而尖的山 。
其他观点:
云中答题 。相互学习 。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首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之手 。像这样一首句句耳熟能详 。且意境深远蕴含哲理的千古诗篇 。在历史上所有的诗词中并不多见 。
东坡不愧为诗人中的大咖 。
问题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与“峰”有什么区别?
先简单的说下东坡写这首诗的背景 。宋元奉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被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 。在经过九江的时候游览庐山后 。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首句中的“岭”与“峰” 。它本质上是不存在任何区别 。岭也好峰也罢 。庐山终究还是那座庐山 。而之所以同样的一座山 。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是因为诗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观看 。
一个是站在山的正面就是横看 。一个则是从山的斜面也就是侧看 。横看是山势相连绵延的岭 。侧看是孤高陡立的峰 。“岭”与“峰”都有描写山高大的意思 。只是“岭”在我们的感官视觉中 。常常是一种 。排列相连的成线状态 。而“峰”则是倾向单一独立的形式 。
因此相对来说 。“峰”比“岭”要高大一些 。
其实 。诗人这里的横看 。也可以理解成为近观 。侧面看作是远观 。近处观看像起伏连绵的山岭 。远处看时又成了一座孤高直立的山峰 。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这样呢?上面也说了 。岭是排列相连的形式 。站在侧面的角度观看时 。将排列的山岭视觉上进行了重叠 。看到的就成了一座壁立陡峭的山峰了 。
这就是诗中“岭”与“峰”的区别 。通过诗人所处的两个不同观看角度 。庐山产生的不同成像 。这也道出了庐山具有奇的特点 。
再联想一下 。正面成“岭”可以看作诗人进入庐山之时 。侧面为“峰”是要准备离开 。正呼应了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生活中与人相处 。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喜好作为是否交往的评判标准 。要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 。包括一个人家庭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性格特点 。只有综全面合性的分析与把握 。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画杨桃》的课文 。不同的观看角度 。画出的杨桃也形态各异 。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相似的道理 。
俗话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个久不是单指时间的长短 。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对人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 。既看到人的正面也看到了其侧面 。是多角度多方位而得出的结论 。
通过这首诗 。我们看到了苏东坡这位文学大咖 。不仅具有豪迈奔放的气势 。也有高度深刻的哲学意味 。所以 。了解苏东坡也不能单单读一篇大江东去 。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看到“岭”不能说见过山 。同样见“峰”亦如此 。
人生除了方位角度产生差异外 。还有不同的阅历、胸怀以及境界 。
是否认可我的观点 。请留下你的见解 。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