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首关于离别的诗词写的最好?


李商隐著作: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焟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 。
我不认为谁的离别诗写得《最》好!五千年中华文化浩如烟海 。谁能比较出此中之《最》?但让我感动的是唐朝李商隐的《无题》此上 。
其他观点:
你认为哪首关于离别的诗词写的最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写离别的优美诗词不可胜数 。关于哪首最好 。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在此我特推荐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绝句——《别董大二首》其一 。愿读者喜欢 。
作品原文: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⑴董大:指董庭兰 。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 。故称“董大” 。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 。在阳光下 。乌云是暗黄色 。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 。即曛黄 。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
⑶谁人:哪个人 。君:你 。这里指董大 。
白话译文:
其一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 。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
【你认为哪首关于离别的诗词写的最好?】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 。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 。那年春天 。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 。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当时能欣赏董大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极少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席间咏琴客》)此时处于贫贱境遇之中的高适于天宝六年冬天 。在睢阳与董庭兰相遇 。写了《别董大二首》 。
我特推荐的原因:
 1、诗歌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 。这两句以其内心的真诚 。写离愁别绪 。故能真挚动人;以胸襟之广阔 。叙眼前壮阔之景 。故能悲壮感人 。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 。虽未写人 。却使人置身风雪之境 。隐约可闻壮士长啸 。让读者能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在北风呼啸 。黄沙千里 。遮天蔽日的壮阔荒凉之境 。送别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乐师 。
2、诗歌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 。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这是送别诗 。且诗人与送别对象当时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 。但诗人在表达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时 。没有因此沮丧、沉沦 。而是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 。以开朗的胸襟 。雄壮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 。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
3、诗人在离别之际 。不写离愁别绪 。而是满怀激情与真情去激励友人踏上征途 。迎接未来 。正如殷璠《河岳英灵集》中所言:高适“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 。因此诗歌能为志士增色 。为游子拭泪 。若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 。怎能用如此朴素无华的语言把临别赠言写得如此情真意切 。使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 。
附名家点评:
《而庵说唐诗》:此诗妙在粗豪 。
《唐诗直解》:慷慨悲壮 。落句太直 。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适律诗:“莫怨他乡暂离别 。知君到处有逢迎” 。即此意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上联具景物凄惨 。分别难以为情 。下联见美才易知 。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满天下 。何必依依尔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赠别至情 。妙 。妙 。
《唐诗解》:云有将雪之色 。雁起离群之思 。于此分别 。殆难为情 。故以莫愁慰之 。言君才易知 。所如必有合者 。
通城二中黎文
二0二0年元月十九日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在我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写得好的送别诗太多了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其中的一首: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一般的送别诗饱含伤感的较多 。面对友人远走他乡 。在离别之地 。难舍难分 。泪流满面 。那种感觉 。使人心情沉重!而王勃的这首诗不仅没有这种情调 。反而劝慰友人不要为远离而悲伤 。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真挚的感情和宽阔的胸襟 。在四海之内 。存在知心朋友 。哪怕是生活在天边 。也好像是近邻 。见其心胸何等宽阔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情景交融 。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