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首页定谥号为仁的依据是: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
谥号的来源:
皇帝起“谥号”的传统起于周代 。谥号代表着皇帝死后人们对其一生功过的总体评价 。最早时候 。只有“美谥”和“平谥” 。就是要么夸前一任皇帝 。要么即使不夸也不能批评皇帝 。到了周厉王被推翻以后 。由于这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实行暴政 。搞得确实太不像话 。所以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对皇帝的“恶谥”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差评” 。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 。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 。臣议君” 。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 。自称“始皇帝”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 。即二世、三世皇帝 。后来到了汉朝 。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
谥号的分类:
谥号 。有美谥 。平谥 。恶谥 。宋朝之后规定不作恶谥 。明清时期 。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
美谥 。有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
平谥 。有怀、悼、愍、哀、隐、幽、冲、夷、惧、息、携、恤、愿、儆等带有同情色彩;
恶谥 。有夸、躁、伐、荒、炀、戾、刺、虚等
谥号的标准:
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 。或者起码勤奋好学 。那么可以给个“文”字(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
皇帝有着开疆拓土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 。那么则可以谥号为“武”(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等);
在“平谥”中 。如果一个皇帝的谥号是“怀” 。那大概是说他性格仁慈 。但是没什么能力 。搞不好后来还短命早死;如果是“愍” 。则是说这皇帝在位时国家遭难 。
汉代还有一批被称为“质”、“冲”、“少”的皇帝 。基本上只是在说这个皇帝死得早 。没有更多的评价 。所以基本都可以算作“平谥” 。
一般暴慢无亲被称作“厉” 。比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 。其他比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 。
褒义如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太宗、圣祖发扬光大;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
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世祖是中兴之主;等
贬义如
宁宗懦弱;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好玄虚‘’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等 。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文章插图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文章插图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首先宋仁宗的“仁”是庙号 。不是“谥号” 。宋仁宗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仁宗都是庙号 。仅有一位“仁皇帝” 。清圣祖康熙帝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文章插图
“庙号”其实就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毕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讳 。我们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 。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文章插图
“谥号”起源于中国西周王朝 。是对一个生前有一定地位的人(包括帝王、后妃、将相等) 。死后给予的能够概括其一生功过的称呼 。谥号有评价高的 。叫“美谥” 。有评价低的 。叫“恶谥” 。也有评价中等的 。叫“平谥” 。
1、美谥 。如:庄、武、文、仁、宣、襄、明、睿、康、景、懿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 。如:汉高帝刘邦 。汉武帝刘彻 。唐文帝李世民 。晋文帝司马昭 。晋宣帝司马懿等;
宋仁宗的仁,按谥号里的规矩,怎么样,才能成为仁?

文章插图
2、平谥 。如:怀、悼、哀、闵、思、殇 。有点同情的意味 。如“晋怀帝司马炽 。汉哀帝刘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