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寻根小说等( 三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 。它横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一个诗歌流派 。
1937年9月11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学周刊在上海创刊 。取名“七月”,编者是要让读者不要忘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七月,立志把宣传和鼓动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作为这个刊物的光荣使命 。以后,胡风先后主编了《七月》周刊(上海)、《七月》半月刊(武汉)、《七月》月刊(重庆)、《希望》月刊(重庆—上海),并主编了《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和《七月新丛》三套丛书 。从广义上说,凡是在这些刊物和丛书上发表过诗作的作者,都可称为“七月诗派”的诗人 。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 。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
1985年韩少功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
扩展资料
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 。
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 *** 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