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中国有参与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 二 )


两大军事集团展开恶性军备竞赛,欧洲局势由总体和平逐渐走向失控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后,双方疯狂扩军备战,力图全面压制对方,结果陷入了“安全陷阱”,走入死胡同 。海军竞赛是双方军备竞赛的主要内容,主要在英德之间展开 。1898年3月、1900年6月,德国国会陆续通过海军法案,计划1917年前拥有38艘战列舰、14艘大型巡洋舰及多艘其他战舰 。英国坚决回击,1906年建成“无畏”号战列舰 。1908年,德国要求加快建造“无畏”舰并缩短主力舰服役期限 。英国表示德国每建造1艘军舰,英国就建造2艘 。1912年,德国制定第五个扩充海军的法案,英国议会则把“双强标准”(超过世界上两支最强大的海军)法制化 。到一战爆发前,英国军舰达688艘,服役人员20.12万人;德国军舰391艘,人员7.94万人 。
自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至19世纪末,欧洲大国之间战争持续时间只有3年半,欧洲局势总体和平 。但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和激烈争夺,使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欧洲局势的主体 。尤其是1912年至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重新划分了巴尔干版图: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归入英法俄集团;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投向德奥怀抱 。巴尔干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各种矛盾交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卷入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发“七月危机”,巴尔干“火药桶”引爆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遭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击身亡,引发一场危机 。此后有1个月供大国磋商,但最终结果却是8月全面开战 。其中很多方面值得深思 。
其一,缺乏真诚、理性沟通,玩弄边缘政策失败 。七月危机及至整个一战前的大国外交,定位于争取时间让本国备战,以及壮大自身削弱敌人以赢得战争,几乎没有人真心尝试调解和沟通 。斐迪南大公的葬礼,没有一个外国皇室成员或政治家来维也纳参加 。同时,玩弄边缘政策的恶习使双方心存侥幸 。在一战爆发前10多年,欧洲曾经数次发生危机,大国剑拔弩张直到大战边缘,但最后时刻都达成了妥协,却使边缘政策成为大国外交的恶习 。七月危机中,边缘政策再次被视作压服对手的利器,以边缘对边缘,期待对方先退缩,结果“一股脑儿跌入了滚烫的战争沸水中” 。
其二,联盟产生绑架效应,小国将大国拖入大战 。结盟虽然能够增强己方力量,但也意味着责任和束缚 。同盟国有了任何举动,不管是否正义,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都要挺身而出 。1914年7月2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25日,塞接受大多数条件,但奥匈仍于28日对塞宣战 。塞尔维亚盟国俄、法立即进行总动员 。在此情况下,奥匈盟国德国于8月1日向俄宣战,3日对法宣战 。4日,俄、法盟国英国对德宣战 。大国被小国拖入世界大战,并使大国在持久的冲突中耗尽国力,走向衰败 。
其三,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澜,裹胁绑架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当它适当弘扬爱国主义时,能够凝聚民心、汇聚力量;而当它被无限放大,就变成了煽动仇恨、搅动事端的帮凶 。一战前,欧洲民族主义蜕变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为了满足政客和财阀的野心和欲望,统治者操纵民族主义,把民众绑上战车 。知识界、舆论界助纣为虐,寻求理论依据 。民族主义唤起了民众的战争热情,煽动这种情绪的政府却失去了控制 。
其四,观念扭曲导致从上到下轻狂好战以及领导者决策错误 。由于认识水平没有跟上工业时代的步伐,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统治者追求“零和博弈”,以“弱肉强食”理念拓展生存空间 。多数国家军政领袖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进入“总体战”阶段,仍然信奉普法战争的经验:战争进程短促,一两场会战决定胜负,不会产生不可控制的后果 。各国的作战计划均立足于速战速决:德国计划39天攻克巴黎,法国人和英国人也认为胜利不过是几个月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