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安人物经历导图 孙少安的人物经历( 二 )


除了肩负着家庭中儿子、兄长的责任 , 也肩负起了队长的责任 , 他带领大家一起拼命 , 拼命多打粮食 , 拼命摆脱贫困 , 拼命让日子过的好起来 。
孙少安在《平凡世界》中经历的所有事情 , 急求!孙少安不仅要同与生俱来的贫苦搏斗 , 还要处处提防来自村书记田福堂的算计 , 出于对孙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骚情”其女田润叶的不满 , 田福堂多次利用“阶级斗争”陷孙少安于困境 。孙少安就是在这样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 , 负重前行 ,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
除了不屈服于命运外 , 孙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书中表现的重点 。无论家庭多么“烂包” , 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 , 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起敬 , 而难能可贵的是 , 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 , 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 。
从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 , 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 。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 , 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 , 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
在富裕起来之后 , 出巨资为村里翻修学校 , 并当选为新一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
尽管只有高小文化 , 孙少安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 , 使他对社会有着超出一般农民境界的独到理解 。
例如他初次见到田福军时一番让“农民撒手干想干的事 , 上面不要老指手画脚”的言论 , 其实质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还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产承包责任组” , 其内容已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差无几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 , 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 , 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 , 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 。
与此相反 , 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甚至有批评家认为 , 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 , 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 , 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 , 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 , 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 , 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 , 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 , 同时 , 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 , 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 。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 , 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
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 , 因为生活没有规律 , 路遥身体严重透支 , 最后病倒了 。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 , 身体略有恢复 , 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 , 继续写作 。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 。1988年5月25日 , 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