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的原理 打雷的原理( 二 )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全文
赞同
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是由于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云层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当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互间的距离由于运动而缩小到一定距离时,正负电荷间的强大电势差将空气击穿而发生瞬间放电,放电时产生的放电火花就是我们见到的闪电,同时放电时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
同理,当带电云层运动时,地面相对应的地方产生感应电荷,若云层与地面或地面高大物体间距离较小,则云层与物体间的空气被击穿而发生瞬间放电产生雷电 。
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因此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
扩展资料:
雷电的具体危害表现如下:
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
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
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
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 。
5、雷电流电磁感应会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其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 。
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也会引起配电装置或电气线路断路而燃烧导致火灾 。
5、打雷是什么科学原理?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
雷电的形成
众所周知,雷雨季节的闪电与高压电场中的绝缘物质电离击穿导电是一个道理 。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 。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 。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 。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 。另外,绝缘体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场作用较强,也可称其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在一般的外加电力场中其外围电子呈现为较大的惰性状态很难激发脱离轨道成为带电离子 。如果外加电场力超过了其绝缘体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也就是电子的受激发状态,那么其绝缘体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击穿状态而参与导电 。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天然云母的电导惰性最大,其次是玻璃、陶瓷、塑料等类 。空气是一般的绝缘介质,而纯正单一的气体其原子核外围电子的游离惰性也是很强的 。然而空间气体中的成分并不纯正,也掺杂有其他的物质颗粒或者是水分子而极易构成低电场下形成的离子态 。介质击穿电离导电,是电工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 。面对自然界所形成的强大电场,由空间气体形成的绝缘介质是微不足道的,数亿伏特的电压场很容易将气体核外电子激发游离而成为带电离子参与导电 。绝缘介质击穿就是绝缘物质构成的离子态,高压电场形成的弧光放电现象,就是绝缘介质核外电子被激发游离后形成的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光辐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