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真的是粤语吗?有哪些依据?


古汉语发音是不是粤语我不敢肯定 。因为每一种语言的发音都不断在发展 。粤语也不例外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 。粤语的发音和用字是有保留到古汉语的特色 。
比如
现在说的“多少” 。粤语说的是“几”或者“几多” 。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能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番离愁”
“什么时候” 。粤语说“几时” 。“明月几时有”!
“他她它” 。粤语说“佢” 。拼音“qu”这是一个新造字 。同“渠” 。“问渠那得清如许” 。就是指第三人称它的意思 。白话地区的学生可能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
“下雨” 。粤语是不会说“下” 。一般说“落雨” 。“落尽红雨乍收”
“没有” 。粤语说“未” 。诗词这个字出现频率很高 。“夜未央”“靖康耻 。犹未雪”“孤灯挑尽未成眠”
“吃” 。粤语说“食” 。或说“吔”(口语字 。一般不作书面语 。语气强烈) 。“喝” 。粤语说“饮” 。古诗词这个很常见 。
“走” 。粤语说“行” 。“行到水穷处”
“看” 。粤语说“望”或“睇” 。“举头望明月”“含情凝睇谢君王”
等等等 。有很多的例子 。粤语的用字是保留有古汉语的特色 。
其实粤语的发音也是不断发展的 。我只能说有保留古汉语的发音 。毕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任何一种方言都不会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最原始的发音 。只能说有保留到古汉语的发音 。不能说现在的粤语就是完完全全的古汉语发音 。
我们朗读很多诗词 。发现普通话不太押韵 。但用粤语读 。却非常押韵 。但不是粤语读所有诗词都是押韵的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 。粤语的确是有发展的 。
其实不止粤语 。我相信其他地区的方言朗读古诗词也是比普通话更押韵 。更凸显平仄音律美 。
而且 。粤语有九声六调 。普通话才四个声调 。这就使得粤语重音字相比普通话少很多 。比如 。市 。是 。式 。试 。世 。誓 。似 。氏 。普通话都一样 。但是粤语是不一样发音的 。
我们听国语歌和粤语歌 。当我们用普通话朗读国语歌词 。发现失真率太高 。根本想象不到歌曲旋律 。但用粤语朗读粤语歌词 。基本跟唱的旋律重合 。李健也说过“粤语是非常适合用来唱歌的”
可以想象 。粤语比普通话更适合朗读诗词 。更体现平仄音律的变化 。
回归问题 。重申一遍 。语言是时时刻刻不断在发展的 。用字 。发音都会改变 。我们只能说保留古汉语的特色 。是否相对完整 。
粤语以广州话为标注 。但广州话也是很新的 。如果要追溯粤语的起源 。不妨回到两广的交界处 。那就是粤语的发源地 。听听那些地方的老者说的粤语 。那些粤语更为古老 。
现代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跟古粤语的发音也有很大出入 。而且古汉语每个朝代的官话也不一样 。古汉语的又是以哪一门方言为标准又是在不断更迭和发展的 。
作为一个广东人 。我是并不相信“粤语就是古汉语”这个推断 。因为无论哪一种语言 。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 。发音和用字一早都发生了偏差 。我更愿意去相信“粤语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这个观点 。当然其他地区方言也有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 。

古汉语发音真的是粤语吗?有哪些依据?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有头脑的人就从唐宋古诗词中去寻找那些词语与当今粤语一样就清楚啦!杜甫《客至》中“隔篱呼取尽余杯”中的“隔篱”就是粤语 。满普叫“邻居” 。粤语叫“隔篱邻舍”;还有刘禹锡《乌衣巷》中“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寻常”就是粤语常用语 。满普叫“普通” 。还有许许多多例子 。如果一一列出来 。到天黑也写不完!
其他观点:
不能将汉语白话同古汉语划等号 。只能讲汉语白话是古汉语雅言的传承语言之一 。6音9调相比其他方言是保留最多古汉语发音的语言 。元帅陈毅曾讲:千载唐韵听粤腔 。
有一點容易畀人忽略的是:粵語完整保留古漢語的入聲發音 。請注意:是完整!
读古诗“行行重行行”用普通发来对应就不知其义了 。但粤语却是100%匹配 。今粤人所讲“仲” 。本字就为:重 。诗意大概:行下停下 。再行下又停下 。依依不舍之浓烈情感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注:粤语:行路(普:走路)李白《行路難》)
有不少满遗及四川马来人借用苏轼韩愈只言片语 。企图矮化粤语 。制造一种“百越就是广东 。广东话就是百越话”的言论 。连百越范围在哪里都不知而四处误人子弟 。别有用意!按照该言论 。广东韶关人唐朝丞相张九龄岂不是直接证明了粤语为唐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