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杨家将影评2000字,忠烈杨家将影评500字( 四 )


潘仁美何人?陈桥兵变拥戴之嫡系 。谁是忠臣?在百姓看来,杨业大忠臣,可在皇上看来,还是潘仁美靠得住 。
宋太宗谙熟治国之道,他没有错 。他答应佘太君的救援请求,却不给七子调兵,反而让潘美分兵,所以摆在杨家面前无外三条路:
1、杨业死 。死后风光荣耀,可保杨家在大宋一朝平定安辉、德昭嗣顺 。
2、杨业降 。三朝降将,从此杨家再无抬头之日,在辽邦,遍地仇人 。
3、杨业反 。杨家此时造反,一无兵马、二无亲信,也不过是死路一条 。
杨业和佘太君都明白,除了配合皇帝演好这出精忠报国的戏,杨家别无选择 。潘仁美呢?你看见他射死杨七郎时留下的泪珠吧,老戏骨啊 。他除了配合皇上演好这出公报私仇的戏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我不是为他们辩护,而是控诉 。控诉这个黑白颠倒的封建社会 。揭露这个事实,就是反封建 。
三、这是一部反迷信的影片什么叫做七子去六子还?这不就是江湖术士的典型伎俩吗?"六"有歧义,"还"有歧义,断句也有歧义 。但是这句谶语却贯穿全剧 。七郎并不知道这个谶语,但他却跑去找潘美,16、7岁的年轻人、冲动、莽撞,他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换来救兵,是糊涂,但也很可爱 。如果七郎不是这么个糊涂的孩子,他也就不会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如此悲壮的印象了 。
大郎知道这个谶语,信了吗?也可以说信,也可以说不信,因为无论信不信,自己都必须独战80精骑 。有没有谶语,做大哥的别无选择 。二郎知道谶语,信了吗?不信 。因为他宁可自己死,也不能让大哥一个人死,那个狗屁谶语有什么用?六郎不知道谶语,他为什么真的活下来了呢?跟谶语无关,跟责任有关 。
四、这是一部希望诠释"忠孝仁义"的影片这是一部有所追求的电影,体现在每一个人物设定和台词脚本上 。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杨家将影片的重要方面 。
"忠",传统意义上,这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不忠君就是不爱国,也就是叛国、汉奸 。现代社会这个"忠"字,一般诠释为对信仰或者主义的忠诚 。杨业要体现"忠",但这个"忠"里面却包含了自己的思考和算度 。苏武梦中一番话,也可以看作杨业灵魂间的对话,老杨不死,小杨都会被害死啊 。就算是他们脱离敌营,逃回宋境,境况有变化吗?没有 。在出征前,杨业必须死已成定局,如果有别的选择,就不用出征了 。杨业碰死李陵碑,就是在尽忠,在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皇权尽忠,告诉他和他们,杨家永不会反 。
【忠烈杨家将影评2000字,忠烈杨家将影评500字】"孝",为什么七子要出发救父,七子有兵权吗?从电影中看出,他们没有兵权,也就是百十名府兵而已 。但为什么要去救父,为什么六郎要把父亲的遗骸带回来,这是责任 。这是一个家族能否存在下去的精神支柱 。如果没有了这些看上去明知不可行,反而偏要去做的执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
"仁",六郎原本不想杀耶律原,说明六郎确实具备将来统帅的人文修养,既然本片具有反战的基调,能够化敌为友也是一种战争策略,当然也可以看作为回马枪惊鸿一瞥做准备 。
"义",二郎返回,观众不满意,认为大郎至少杀了几十名追兵,延缓了敌人追击的步伐,但二郎的贡献就小多了 。试问这些观众,杀几个人算是贡献大?二郎返回的意义不在于杀几个追兵,也不在于拖延了多长时间,而在于返回本身,这是兄弟情义 。四郎五郎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好勇斗狠、一个仁心好医,但两兄弟有智有勇,巧妙利用地形和火攻,与80精骑的余部同归于尽,最后坠崖的时候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嬉戏,这也是兄弟的情谊 。三郎得知敌方的毒箭手就在左近,"义"无反顾冲进青纱帐,近距离手刃仇人,何等畅快,被耶律原的击杀又何等震撼,以至于我们都认为三郎是这部剧中最帅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