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


说到读史 。我推荐钱穆《国史大纲》的课堂笔记版《中国通史》 。这本书用十多万字的简短篇幅就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 。是很好的史学入门读物 。
既然谈到了读历史 。我就简单地分享一下如何读历史类书籍 。
我认为第一步是选书 。我把历史书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 。比如二十四史、历史学研究专著等等 。这类书门槛较高 。一般是写给历史学者的 。不太适合通识学习 。
另外一种就是面向普通读者 。这种书可读性比较强 。笔法幽默 。简洁有力 。比如我们本周共读的《中国通史》 。
还有诙谐历史写作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儿》;也可以是研究某个历史细分领域 。但是文字是以小说写法表现的书籍 。
代表人物就是张宏杰 。他的书《顽疾》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员腐败问题的 。还比如研究乾隆盛世的《饥饿的盛世》 。
还可以根据出版社或者出版系列来选书 。个人就比较喜欢甲骨文丛书 。比如讲述苏联解体《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有日本元史专家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的兴亡》 。有讲述英国中世纪历史的《金雀花王朝》 。这本书的译者陆大鹏翻译的其他书也推荐 。
这类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书 。阅读门槛就比单纯唠嗑式的书要高些 。也更严谨些 。推荐进阶阅读 。
选取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后 。第二步就是阅读了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等书 。可读性很强 。当看《故事会》读下去就行 。对于稍有难度的书 。个人阅读顺序是:网上的书评和简介——序言——目录——正文——书评 。
有些书一上手可能有些难度 。就需要把握主要脉络 。可以通过网上的书评了解大概 。降低自己的阅读门槛;
其次是书的序言 。一般都会将书的写作背景和大概内容以及作者信息进行介绍 。对阅读全书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就是正文 。推荐按照顺序阅读 。全书读完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点 。可以反复阅读某些章节 。比如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某些章节我就反复阅读过好几遍 。
最后是书评 。阅读之后再看书评 。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也可以自己写书评 。让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碰撞出火花 。
如果是外国图书翻译过来的版本 。更加进阶的阅读体验是读一读英文原版 。因为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删减 。
第三步是阅读之后需要做复盘 。读书重要 。读完后的思考更加重要 。阅读之后有人喜欢做笔记 。有人喜欢画思维导图 。这些都是很好复盘的方法 。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

文章插图
我自己比较喜欢直接在书上批注 。如果发现对某一主题非常感兴趣 。就会找相关的书继续阅读 。比如在拆解《极简欧洲史》时 。我发现自己对标志中世纪结束的1453年很感兴趣 。于是我详细阅读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让知识更加丰满 。
简单分享了我个人读书的方法 。这属于方法论 。是具体的操作 。在具体地行动之前 。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要读历史这种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书?”
我的回答是 。读历史是无用的 。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储蓄起来的知识会在将来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给你惊喜 。但是这么说还是很抽象 。有点云里雾里 。
直到我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 。我觉得找到了一个让人信服满意的答案 。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 。认为读历史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信念:
一、任何一国之国民 。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 。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 。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 。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 。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 。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 。此种改进 。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 。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 。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