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二 )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文章插图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文章插图
▲宗室王公是自称“臣”的 。不称“奴才”
综上所述 。清朝大臣自称“奴才”还是“臣” 。看似只是称呼上的差异 。实际上背后有着很深的门道 。不是谁想怎么自称都可以的 。自称用错了不仅会遭到同僚的嘲讽 。而且还是遭到皇帝的批评教育……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文章插图
▲他虽然被封为了贝子 。但还是得自称“奴才”
其他观点: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文章插图
满清政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臣子的称号上也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一般而言 。清代臣下在旗者自称“奴才” 。汉大臣称“臣” 。
称呼奴才 。起初本是满洲属人制度的一个旧俗(即属人对本旗旗主要称奴才 。对共主皇帝可称臣) 。最初这个制度没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汉臣(汉军旗不是汉臣) 。
“奴才”和“臣”两种自称开始属约定成俗 。后来则由皇帝明令进行规定 。
整个清代臣下自称的基本情况是:
清早期:称呼较随意 。尤其是汉臣 。甚至还有自称呼“我”的 。旗人中主要是对本主称呼“aha(奴才)” 。“奴才” 。满语为Aha(阿哈) 。
顺治康熙时期:逐渐形成汉官称臣 。旗官(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称奴才惯例 。
雍正时期:打破惯例 。满汉臣一律称臣 。满臣中依然存在称奴才的折子 。以请安折子和内务府折子居多 。
乾隆时期:正式确定并形成制度——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 。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 。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 。一概自称奴才 。
宣统末年一律称臣 。
满清在入关各旗的贵族属奴隶主 。家里蓄有奴隶 。称为“包衣阿哈” 。即“家养奴隶” 。满清入关后很多家养奴隶随主子在战争中立功成为显贵 。但无论如何贵显 。在自己的本主面前还得自称“奴才” 。
入关后的顺治、康熙年间 。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建立 。虽没有明文规定 。但基本是汉官称臣 。旗官(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称奴才 。
但有些汉族武将也自称“奴才” 。有的满人则是在朝廷上称“臣” 。非正式场合则称“奴才” 。同样在文书之中也遵循同样的规则 。正式的奏事公文则称“臣” 。请安折子等非正式折子则称“奴才” 。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 。善于改革的雍正帝为了标榜满汉统一 。营造一种新的君臣关系 。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发了一道上谕 。明令臣下统一称“臣”:“凡奏章称臣、称奴才 。俱是臣下之词 。不宜两样书写 。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
但仍有少数满臣在非正式文本中自称“奴才” 。为了强调 。他甚至亲自亲自修改汉军镶黄旗出身大臣高其位自称奴才的折子(见文首图) 。
“奴才”、“臣”的称呼到了乾隆年间才正式形成制度 。
乾隆年间 。乾隆帝又恢复了顺治、康熙年间满汉臣子各自称谓的惯例 。并发上谕将惯例确定成制度 。
乾隆二十三年谕:“满洲大臣奏事 。称臣称奴才 。字样不一 。着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 。请安谢恩寻常摺奏称奴才 。以存满洲旧体 。据此 。则只分公私 。不分文武也 。
即“满臣公事称臣 。私事称奴才 。而汉臣则公事私事都要称臣” 。但武将则不分满汉无论公私 。一概要自称奴才 。
如果汉臣自称“奴才” 。皇帝会斥责其冒称之罪 。而满臣如果私事不称“奴才”则是忘本 。也会被斥责 。
乾隆三十八年 。大臣天保、马人龙共上一道奏折 。天保是满人 。马人龙是汉人 。两人联合署名 。因为天保在前 。所以写作“奴才天保、马人龙” 。
乾隆看到后下旨道:“今天保、马人龙之摺如此 。朕所不取 。若不即为指示 。恐此后转相效尤 。而无知之徒 。或因为献媚 。不可不防其渐 。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 。均着一体称臣 。以昭画一 。”
乾隆的言外之意是:为免汉人因邀宠自称奴才 。所以今后满汉上奏 。宁可全署名为‘臣’ 。这便是所谓的:不欲汉人之称奴才 。而以满人迁就汉人也 。故满人称奴才 。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 。无时可以称奴才 。
所以 。有时候称奴才也要有资格 。
所谓“满汉一体”和多数口号一样 。凡是“口号”一般都不是真的 。
宣统二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所谓的新政 。下旨宣布“满汉一体称臣” 。但很快清政府灭亡 。君将不君 。臣自然也不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