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流水春已去下一句 落花流水春已去原唱( 二 )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 。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 。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陆晨华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书籍,他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相对权威的古书,如汉代赵歧注的《孟子注疏解经》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上面记载的都是“是人” 。“其实很多出土的简牍帛书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错别字 。”陆晨华说 。
“斯人”版为何流行?
或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采访人员在身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斯人”是对的 。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
他告诉采访人员,“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
温儒敏社交媒体截图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 。也有网友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 。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
采访人员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天将”两个字时,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
搜索引擎截图 。
10月27日晚,采访人员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
于丹表示:“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 。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
一个热搜,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
别争“斯人”“是人”了!
这些你好像也没背对
其实,记忆与事实的偏差
在古诗词背诵中并不少见
小编整理了18句容易背错的古诗词
一起来看看吧
01
原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易错背成: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注】该句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 。意思是: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
02
原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易错背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该句出自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意思是: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