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苏还原卡支持win7吗 华苏还原卡是干嘛的( 四 )


经历了两套机械臂在轨飞行后,SPAR公司宣称,现在已经具备只通过仿真而无需复杂物理试验即可完成新机械臂设计的能力 。
(2)出舱活动能力在经验与教训中拾级而上 。
苏美的首次出舱都遇到了地面未验证和估计到的险情 。所有关于1965年3月世界第一次出舱活动的文献都会提到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Alexei Leonov)因舱外服膨胀差点无法回到飞船,其实1965年6月的世界第二次(美国第一次)出舱活动也遇到同等危险的情况——宇航员怀特(Edward White)花了5分钟才关上舱门,他的代谢消耗已经超出通风系统的冷却能力,头盔面罩内起雾,汗水流进了眼睛 。由于这个意外,任务取消了后续再次打开舱门的计划 。
到礼炮号时代,苏联已经积累了近20年的地面训练和出舱活动实践经验,开始进行较为复杂的舱外操作,但充分的地面试验和准备仍替代不了天上的实际经验 。1983年11月,礼炮7号宇航员利亚霍夫(Vladimir Lyakhov)和亚历山德罗夫(Alexander Alexandrov) 在3天内进行了两次时长分别为2小时50分钟和2小时55分钟的出舱,完成了一套太阳电池阵列的扩展升级 。下一组宇航员汲取他们在轨操作的经验教训,在地面的中性浮力水槽开展训练 。1984年5月,奇兹米(Leonid Kizim)和索洛维耶夫(Vladimir Soloviyov)仅以一次3小时零3分钟的出舱活动,即完成了操作内容相似的第二套太阳电池阵列升级工作,效率提高近一倍 。
美国的出舱活动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双子座飞船时代,出舱的目的和内容从验证出舱活动可行性逐步发展到试验舱外机动装置、舱外拍摄、两航天器之间爬行、取回舱外设备等简单操作 。直到1966年9月,美国的第5次出舱才开展了系绳辅助的人造重力试验、脚限位器试验和电动工具使用等“复杂”活动 。这次任务之后,宇航员戈登(Richard Gordon)说:“我在地面训练中做过多次、最多用30秒钟完成的一个很小且非常简单的作业,在太空中竟然花了大约30分钟……我也知道在太空中作业比地面更难,但在此以前我并不知道难到什么程度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天上返回的宇航员开始在水槽中对实际活动进行模拟并不断完善模拟 *** ,最终使中性浮力水槽成为地面训练最重要的设施之一 。
到了国际空间站时期,特别是有了机械臂的协助,美俄的舱外作业能力已经运用自如 。美国已经可以对未作专门维修性设计的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AMS)流体回路热控系统的管路设备进行排故和修复,俄罗斯则在联盟飞船出现泄漏孔洞后马上组织出舱查看和拍摄 。这些进步都是天上实践经验的积累推动天地设施、地面验证和训练 *** 同步完善的结果 。
(3)再生生保技术在系统迭代中成熟完善 。
苏联/俄罗斯的近地载人技术发展保持了连续性 。空间站经历了“单舱单对接口”(礼炮1~5号)到“单舱双对接口”(礼炮6~7号)直至“多舱积木式组合”(和平号)的演进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保障系统由礼炮系列的非再生式发展到和平号使用的再生式,而再生生保各模块的逐步成熟也是随着和平号的舱段分阶段上天实现的 。在和平号运行前期,不完整的再生式生保系统还需要非再生设备作为补充 。和平号的成功技术成为后来国际空间站生保系统的重要基础 。
2002年,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电解制氧发生器出现故障,据公开报道是由于气泡阻断了输送过程 。这很有可能就是在水气分离环节出现的问题 。2010年,美国舱的水循环系统发生堵塞,分析认为是航天员尿液中高浓度的钙导致,而尿液含钙高又是因为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骨骼中的钙流失超出了预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