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是什么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式特点( 二 )


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
④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
之: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

1、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后一句是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

2、文章原文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通篇的翻译是: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 。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 。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 。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 。
4、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
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 。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 。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
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后人编成《周子全书》 。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