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下一句举杯邀明月下一句 烽火连三月下一句是什( 三 )


《不要给我一声铃 , 给我一封信吧》
(节选)作者/余光中
*** 之来 , 总是从颤颤的一串 *** 开始 , 那高调 , 那频率 , 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 , 那一迭连声的催促 , 凡有耳神经的人 , 没有谁不悚然惊魂 , 一跃而起的 。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 , 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
王维的辋川别墅里 , 要是装了一架 ***  , 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 , 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 。*** 线的天网恢恢 , 无远弗届 , 只要一线袅袅相牵 , 株连所及 , 我们不但遭人催魂 , 更往往催人之魂 , 彼此相催 , 殆无已时 。这凛凛不绝于耳的 ******  , 把现代人给催老了 。
古人鱼雁往返 , 今人 *** 相迫 。鱼来雁去 , 一个回合短则旬月 , 长则经年 , 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 ***  , 一个 *** 刘十九就来了 , 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 。
*** 动口 , 书信动手 , 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 。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 , 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 , 也都有情有韵 , 动人心目 。
在高人雅士的手里 , 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 , 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 , 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己 , 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 , 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 。但自 *** 普及之后 , 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 , 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 , 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 。
甚至连情书 , “最温柔的艺术”里原应最温柔的一种 , 怕也温柔不起来了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里说:“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yú yú)私语时才要写信 。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 。”他没有料到 *** 愈来愈发达 , 情人情急的时候是打 ***  , 不是写情书 , 即使山长水远 , 也可以两头相思一线贯通 。
*** 来得快 , 消失得也快 , 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 , 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 。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 。

烽火连三月下一句举杯邀明月下一句 烽火连三月下一句是什

文章插图
有人会说:“ *** 难道就一无好处吗?至少即发即至 , 随问随答 , 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 , 一通 *** 可以立刻解决 , 何必劳动邮差摇其鹅步 , 延误时机呢?”这我当然承认 , 可是我也要问 , 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 , 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客从远方来 , 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 , 下言久离别 。
置书怀袖中 , 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 , 惧君不识察 。
在节奏舒缓的年代 , 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 , 耿耿不灭 。爱情如此 , 一纸痴昧的情书 , 贴身三年 , 也是如此 。
长空万古 , 渺渺星辉 , 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 , 可望而不可及 , 不是更有情吗?
对无远弗届的 *** 与关山阻隔的书信 , 我的选择也是如此 。在英文里 , 叫朋友打个 *** 来 , 是“给我一声铃” 。催魂铃吗 , 不必了 。不要给我一声铃 , 给我一封信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