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真的有点难上的,知识量又大,有那位大神分享一下上课心得呢?( 二 )


再如《孙权劝学》 。导语为:劝人要会劝 。否则适得其反 。三国时期东吴国君孙权劝手下大将吕蒙学习 。是否善劝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去探究 。
第三 。教师提出疑问 。学生想得知答案 。不得不读透课文 。但是读透课文障碍是文言文的语言障碍 。不得不疏通文意 。此时 。学生翻译课文的欲望非常强烈 。教师让人人参与翻译 。以句末标点为准 。同桌两人搭档 。一人朗读 。一人借助书下注释和自己掌握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并利用六字翻译法(增、删、换、留、调、补)进行翻译 。翻译中不准确之处 。教师先让语文能力强者纠错 。如再有错误 。教师再纠错 。翻译过程中 。师生共同归纳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特点等 。)此项训练既增强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识记能力 。又增强了他们疏通文意的能力 。还很好地感知了课文内容 。为分析课文打下了基础 。
第四 。围绕中心问题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指导学生深入感知 。体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伤仲永》 。中心问题:作者为什么哀伤仲永呢?子问题:1、了解方仲永的三个变化过程 。即了解“神童——泯然众人矣”的过程 。2、神童为什么会变成普通人?3、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 。王安石有什么看法 。你有什么看法?
再如《口技》 。中心问题:作者如何刻画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其子问题: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口技表演者精彩表演的语句 。并进行品读 。这属于什么描写方式?2、找出文中描写听众反映的语句 。并进行品读 。这属于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3、文章首尾为何要介绍简单道具?
第五、指导做相关课外文言文题 。进行扩展训练 。巩固课内所学文言文知识 。强化课内所训练过的技能 。
例如:学完王安石的《伤仲永》 。我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任末年十四》 。然后做如下习题进行扩展训练 。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 或依林木之下(或许)B暗则缚麻蒿自照(捆扎)C负笈从师(背)D人若不学 。则何以成(如果)
2、选出与“谓之行尸走肉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或依林木之下B借旁近与之C送孟浩然之广陵D不能称前时之闻
3选出与“常以净衣易之”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以记其事B人若不学 。则何以成
C 徐喷以烟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A门徒悦其勤学 。常以净衣易之 。
B夫人好学 。虽死犹存;不学者 。虽存 。谓之行尸走肉耳 。
5、对比任末和方仲永的做法 。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与看法 。
学完林嗣环《口技》 。我立马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扬州郭猫儿善口技》一文 。然后做如下习题进行扩展训练 。
1、根据上下文内容 。解释下列词语 。
⑴挟()⑵俄()⑶藻枝()⑷历历不爽()
2、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
3、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群鸡乱舞 。其声之种种各别 。
5、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
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 。立马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子产不毁乡校》 。然后做如下习题进行扩展训练 。
1、“吾不克救也”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A我不能立刻救他们。B我不能马上救他们 。C我不能挽救他们 。D我不能占领那儿从而抢救他们 。
2、“岂不遽止”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A难道不能马上停止吗??B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C这难道能立即制止吗?D难道这么急吗?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一句中“药”字用法相同的是( )
A礼毕而归之B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连 。可烧而走也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D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4、“然犹防川”一句是个比喻 。其本体是
第六、课后让学生抄写、翻译课文一遍 。进而达到背诵、默写课文 。
我认为按照以上模式教学文言文 。从七年级就开始严格训练学生 。到九年级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定会增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