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之嫌

【瓜田李下之嫌】“瓜田李下之嫌”是一种可能无中生有的怀疑和误解 。其起源于古代中国 , 意为在瓜田和李子树下出现的人可能被误认为有不良企图 , 或者被嫌疑与某些不正当活动有关 。此习语提醒人们在行动中注意周围环境 , 不要做出可疑的行为或言辞 , 避免让人误解自己 。同样 , 也要理性对待他人的行为 , 不要轻易猜测或诽谤他人 , 以免伤害别人的形象和感情 。

瓜田李下之嫌

文章插图
近读《乐府诗集》 , 其中有首《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 , 李下不整冠 。”意思是 , 在瓜田边驻足 , 最好不要弯下身来系鞋带 , 鞋子掉了不要弯腰提鞋 , 远处的人会以为你在偷瓜;恰巧走在李树下 , 最好不要抬起手来整理帽子 , 远处的人以为你在偷摘李子 。类似这些事情 , 都说不清、道不明 , 作为君子要避嫌 , 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猜测、让人误会 。“瓜田李下”表达了一种做人的道德理念和处世智慧 , 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 , 时时把持住自己、约束好自己 。
北齐时期有个官员叫袁聿修 , 少年老成 , 性格沉稳 , 很有见识 。后来他升任博陵太守 , 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 , 路过山东兖州 。时任兖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 , 便准备赠送袁聿修一匹当地产的白缎 。袁聿修得悉后 , 很是为难 , 于是便先一步离开了兖州 。部属问他缘由 , 他说 , 应避“瓜田李下”之嫌 。兖州乃盛产绸缎之乡 , 人家把东西早准备好了 , 咱们还是走开的为好 。正是由于袁聿修为官清廉自守 , 他不但政绩突出享有声望 , 还赢得了一个“清郎”的雅号 , 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
“瓜田李下”之嫌警示我们要提防平流无险处 , 要止步物欲诱惑前 , 对人对事当“留个心眼” 。比如 , 有人要宴请“联络感情” , 说“没别的意思” , 但这时就要顾及自己的身份 , 避“瓜田李下”之嫌 , 想想自己参加宴请后的影响 , 防止给别有用心者以利用的机会 。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 , 应时时保持很强的自律意识、法纪意识 , 哪些地方容易引发腐败 , 容易禁不住诱惑 , 须提前做好防备 。每遇类似“瓜田李下”的是非之地 , 比如一些娱乐场所、茶楼酒肆 , 就不要挨得太近 , 趁早绕道远离 。大量事实证明 , 堂堂正正做人 , 清清白白做事 , 洁身自好、克制私欲、清正廉洁 , 才能立得住、走得稳、行得远 , 才能牢牢把握人生进取的航向和主动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