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从“漫灌”到“滴灌”
1月24日晚6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从北京到达武汉,一下火车就感觉到明显的湿冷 。入住宾馆后,他没开空调,打开窗户,然后出门在小雨中走了一个多小时 。出于职业习惯,他要体验一下当地百姓的气温环境 。同时,他特意查看了武汉的天气,1月份的20多天有16天下雨 。当时,仝小林担任新冠肺炎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
1月25日,到达武汉第二天,仝小林和团队去金银潭医院查看住院患者 。第三天,仝小林去武汉第一医院的发热门诊,门诊人满为患,患者排着长队等候 。有人从早上5点一直等到中午还没看上病 。患者看到仝小林,就拿着片子让他看,拽着他的衣袖不让走 。
这一幕幕场景让仝小林非常心疼 。但面对大量患者,靠医生一个个诊脉开方,是不现实的 。特殊时期,怎样才能让每一个患者都吃上中药,阻断疾病向重症发展呢?仝小林陷入了沉思 。
中医治病,首先要抓住核心病机,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核心病机的确定更为重要,否则药不对症,事倍功半 。通过一线诊疗,仝小林发现患者多有咳嗽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故而对新冠肺炎有了两个明确的病位定位,一个病位在肺,一个病位在脾 。肺和脾都属“阴藏”,内外双重的寒湿状态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从中医的角度,仝小林给新冠肺炎命名为“寒湿疫” 。
核心病机一旦确定,仝小林与当地专家团队联合研究了一个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 。通治方由槟榔、煨草果、厚朴、苍术、生麻黄、杏仁、羌活等20余味中药组成,大的原则就是宣肺化湿、解毒通络 。
考虑到疾病的演变和病程变化,仝小林在通治方的基础上做了一个“九加减”,就是根据9种不同的症状,对通治方进行加减 。如此大面积发药,“九加减”增加了制成颗粒剂的难度 。仝小林经过深思熟虑后又改成了“四加减”,即根据主症的不同,拟定出分别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等症状的4个加减方,与主方合并使用 。以发热患者为例,如果患者吃了三天通治方后,发症状热改善不够明显,医生可在通治方上加用甲方,整体加重麻黄和石膏用量,还增加柴胡和芦根,以达到退热效果 。
通治方在抗疫中的应用,并没有违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传统,而正是辨证论治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是能否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抓住抓准核心病机和传变规律,形成有效的通治方 。有效的通治方是“武昌模式”的核心 。
“这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最贴近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做法,尽可能做到精准用药 。”仝小林说 。“大水漫灌”加“精准滴灌”,同病同治加辨证施治,应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得以彰显 。
社区:从上转到下沉
武昌区拥有125万常驻人口、144个社区,当时形势非常严峻 。1月中上旬,武昌区发病率排在武汉市第4名,1月下旬则一跃成为全市发病率第1名 。武昌区确诊感染人数在不断增加,密切接触者人数成倍增加,潜在感染人数绝非少数,社区还有大量发烧、疑似患者和轻型确诊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 。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井喷式的暴发,武昌社区医疗的承载力面临巨大考验,迫切需要释压 。
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之平介绍,中心服务人口8.6万人,只有4名中医师,人均服务居民2万人以上 。其他社区中心配备的中医师一般在9人以下 。再加上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生,大量居民挤向大医院,造成了医疗挤兑 。
推荐阅读
- 上海模特经纪公司的特点 上海模特经纪公司排名
- 职工因病死亡赔偿标准
- 防晒霜能防晒多长时间
- solidworks拉伸、倒圆角、切除实例练习一
- 女性阳虚会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女性阳虚会有哪些症状
- 更年期会有哪些症状?
- 最下面两块腹肌怎么练?有哪些注意事项?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正确护理新生儿黄疸
- 怎么治疗老年人白内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