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供传递官传递文书的地方叫什么( 二 )


我小时听家门口的老人韶叨,马号驿站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确保大明江山统治,统一建立了全国各地的官方文书传递驿站,马号是全国最大驿站之一 。到明代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不再是明皇都城,但马号仍然是华东的重要大驿站,官方文书、民间书信大多通过马号驿站传递,生意一直兴隆 。明代皇帝常需向南方地方官员下圣旨,地方官员需传递禀告信息,地方官方的文书也需向下面传递,大多要经过马号 。为了确保传递文书速度,古代传递的交通工具主要为马匹,各地都需设驿站 。驿站需备足马匹,特别是经过马号驿站的圣旨都要备案记录,责任明确到位,以便出问题追查,万无一失,否则就可能掉脑袋 。要想传递速度快,古有"马日行千里"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24小时行三五百里还是能达到的 。但是马不可能整天不休息,一口气最多跑三五十里就得休息补给养,需及时更换马匹 。换下的马匹休息后,再等下次用 。所以一路上的驿站,一年四季需备够粮草,确保人马吃饱喝足休息好 。一般情况下,驿站歇马不歇人,或歇马又歇人,但努力做到为赶路"不许歇文书" 。南京内桥附近的驿站,必须备好马快马,所以这里的地名便有"马号"之称了 。
我家爷爷出生于19世纪末的晚清,他曾韶叨过:苏州老家的来信也是通过驿站送来的,那时送信的邮差还停留在"以马代步"的水平 。他小时候还见到过马号保留的驿站,那块地方有水塘,四周用竹子搭围栏,虽能看清楚里面,但不许闲人进去,那水塘给驿站专用,不许外人进去洗衣洗菜刷马桶,确保水源清洁,供人与马饮用 。
1979年 。南京下放户回宁 。没有房子住,许多老白下区下放户回宁,就地睡在洪武路旁的露天下,他们准备建简易棚房居住 。没拓宽之前的洪武路原本就狭窄 。如果在两侧盖棚房,将导致交通更加拥堵 。于是当地街道居委会,说服下放户们到附近的小街小巷里去搭棚 。于是马号就成了一些下放户搭棚房的地方 。
马号的下放户,在下放前多数以拖板车、做小生意的劳动者为主,他们回城后无奈在原地建棚子居住 。下放户们下放前的房子巳被他人居住,回城无居很值得同情,所以下放户在路边搭棚也没有人反对 。回城后,马号原本不少下放户干起了老本行--拖板车、踩三轮货车、踩人力三轮客车 。
黄包车、人力三轮客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禁止 。此时,马号的下放户为了糊口饭吃,也烦不了,最先在南京恢复了自己的老本行,踩起人力三轮客车 。他们在城中、城南张贴小广告,或发简易名片拉生意 。
那时南京没有出租车,平时遇家里有孕妇临产、老弱者生急病,一般平民人家只能借用拖板车人家的板车,有条件的人家借用单位的三轮货车,将病人、孕妇送往医院 。马号的三轮人力客车的出现,一时间在城中、城南出了大名,生意好得一塌 。那时私人家没得 ***,于是马号的公用传呼 *** 也忙起来,就连夜里也常有 *** 来叫人力三轮客车 。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巳居住在城南,在我临产时,就是通过明信片上的马号传呼 ***,请来一辆人力三轮客车的 。家人虽然用的是传呼 *** 打传呼 ***,但人力三轮客车的车主速度来得蛮快的 。车主说,他放下手中其他生意,优先考虑为产妇服务 。这样的精神让我难忘,当年马不停蹄的驿站,一时间变成了随叫随到的"人力客运站"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本人发表的剪报一一

中国古代供传递官传递文书的地方叫什么

文章插图
南京日报新闻热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