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奖赏( 二 )


桑植县书记、县长对此表示非常感谢,同时,县长梁高武邀请彭清林在身体恢复后回家乡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故事 。
对于这次彭清林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不少网友表示:
“这样的救人英雄就应该多奖励”;“不能让英雄寒心”;
“这是用命换来的荣誉,所有奖励都值得”;
“你那纵身一跃而下的英姿永远鼓舞着当今社会的人们,是正能量的充分体现,好样的!”
“英雄从来不畏生死,国家要引导弘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对爱心人士要向社会褒扬,对爱心企业家要多多帮扶,好人才能托起中国的巨轮远航 。”
“不赞成外卖小哥把收的钱财捐出去,因为他是用道德和生命换来的 。”
“现在光明正大的都不好意思收,看看那些贪污成性背地里干事的都嫌不够 。”
“支持收下所有奖励,目前你经济条件还不够,不能被某种力量挟持,说捐就捐,父母还得靠你养老 。”
“好孩子,有这份心就可以了,该收的还的收下,这是社会对你的肯定!”
可以看出评论区的网友都希望彭清林能收下所有奖励,不要被某种“做好事不留名”的说法捆绑住 。
当一个人做了好事,是不留其名、婉谢馈赠,还是欣然接受并感恩呢?到底应不应该接受奖励呢?知乎上有位网友这样回答道:“如果整个社会风气,都默认一个人“做好事不接受奖励”的话,是不是就代表别人做好事也不应该接受奖励?或者说别人做了好事接受了奖励,就是品德不高尚了呢?”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再去做好事是不是都该默认不能接受奖励呢?那么接受了你帮助的人是不是就会认为你做好好事就是理所应当呢?那么等到你不做好事的时候会不会被扣上变坏的帽子?或者会不会因为你做好事不够彻底反而被埋怨呢?
从好人时代发展到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人去帮助别人了,因为总“吃力不讨好”,“被反咬一口”,“被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冷漠已经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
而关于做好事要不要回报,孔子早在三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这两则故事,“子贡拒金”和“子路受牛” 。
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见到同胞成为外国的奴隶,只要能赎回这些人,并且帮助他们恢复自由之身,就可以获得国家的奖励和补偿 。
孔子的学生,子贡,这天把在外国沦为努力的鲁国人赎回来了,但却拒绝了国家的奖励和补偿 。
这个典故里,子贡做了一件好事,不求能获得什么回报,本该被夸奖,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呢?
孔子说:“子贡啊,你做错了呀!向国家领取报酬,完全不会伤害到你的品行;如果不领取报酬,鲁国就不会再有人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
而另一个学生子路在外救起一名溺水者,溺水者在被救起以后为表感谢就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不是想来都非常重视礼仪吗?为何现在却推崇人们做好事一定要领取奖励呢?孔子其实不是在怪罪做好事且不求回报的子贡,而是在担心子贡做好事不要报酬,这件事被执政者大力宣传并呼吁全体国民都要学习子贡,自觉提高道德水平,看似能提高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但是其中隐藏了很大的隐患 。
仔细想一下之前,帮落难同胞赎身,然后到国库报销,在不会让自己背上负担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去做好事,可如果子贡赎人并且不要报酬的行为被国家广泛推广、宣扬后,那么其他人再做这类善事的时候,如果不要报酬,就会背负经济上的压力,如果要领取报酬,就会被别人批评,在自身有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即使他们是看到有同胞在外国成为奴隶,也不会再替同胞赎身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