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大林寺桃花》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后 。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 。携友十余人 。登庐山大林寺时所作 。时值春尽夏来 。本是繁花谢尽 。绿树成荫之际 。却偶见一片如火如荼般怒放的桃林 。不由心生感概 。临景抒怀 。作下这首千古绝唱《大林寺桃花》和一篇游记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 。字乐天 。山西太原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他的诗题材广泛 。行文流畅 。通俗易懂 。妇幼老少皆能明其诗义 。故有“诗魔”之称 。
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优秀的品质 。深得爱好诗文的唐宪宗的赏识 。一度被提升为左拾遗 。白居易一则是心中那种兼济天下的志士情怀 。一则是为了报答宪宗的知遇之恩 。勤于王事 。乐于政务 。他为了革除弊端 。振兴朝庭 。造福百姓 。屡屡上书谏言 。虽多为宪宗采纳 。但毕竞有伤宪宗颜面 。故而渐渐为宪宗所恼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的诗文 。多有讽刺时事之弊端 。他所言意为引起上层的关注 。从而革除其弊 。可事实却是上层大为反感 。怀恨挟仇 。对他实施排挤和打压 。
815年 。宰相武元衡遇剌身亡 。他上书力主严缉凶手 。被冠以僭越之罪过 。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初夏 。本是春花谢尽 。绿叶成荫之时 。白居易在庐山大林寺遇到了一片盛开的桃花 。使他眼前为之一亮 。本是地域海拔之差 。白居易却能别开生面地联想到更多之处 。此时 。处身于幽静的山寺 。眼观盛开的桃花 。感怀自己的遭遇 。触目生情 。顿然开怀 。灵感骤至 。于是临景而赋此千古佳作 。(为诗者 。多读勤练 。仔细观察 。深于思索 。由此及彼 。自然灵感易生 。或以一事 。或以一物 。皆可瞬间成诗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的诗歌平实简约 。通俗易懂 。却能被冠以“诗魔” 。盖在于他的诗歌不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 。而且兼具忧国爱民的士大夫式的家国情怀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 。他能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从而彰显出极为广阔的艺术魅力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 。这首绝句 。首先遇到 。相逢 。惊奇 。而感叹,看视不经意间 。实则有感而发 。处景生情 。千百年来 。为大众传颂 。一定有它的无限魅力 。它促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怀一一对春的眷恋 。
其他观点: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
唐 - 白居易
以我有限的认识和感受 。这里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情怀 。就是一点意外和惊喜 。
当然 。只要你愿意 。总是可以对解读作一番延伸的 。在这里 。就是把这样一种自然现象解读为诗人有所指向的描写 。
如果可以这样解读的话 。那么 。是不是可以理解 。即诗人白居易意外发现 。一些因忙于世间俗务而不知不觉久违和失落的美好心情(即这里说的“春”) 。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避世静居而找回来?
实际上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吧?
古时候一些重视个人精神生活的人 。——当然是有条件做得到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 。有物质条件有闲暇时间——有远离亲友而另辟静室独居的行为的 。
曾经在一部评书中听到一位武林高手 。在自己家附近出资修了一座寺庙 。他只有一个要求 。就是留一间专门给他自己住 。而且他住在这里时 。严禁他家里的任何人来找他 。老婆和儿女 。一概不见 。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只能等到他自己主动走出来回家去看看时再报告给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