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 )


文学作品若要吸引人 。结构非常重要 。好的文字结构 。或者如剥笋 。玄机藏身核心深处 。随一层层外壳剥去渐入佳境 。或者话分多头 。貌似无关杂乱 。俟情节代入 。渐渐厘清浮现 。在众多结构性表现手段中 。中国古文特别推崇“起承转合”四部曲 。“起”是起因 。文章的开头 。“承”则加强主题或更细述事件过程;“转”则是转折转换 。放下故事的连续性 。干脆去讲述另一件不相干的事情 。“合”则是万涓成水 。富有逻辑的把多个事由整合在一起 。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首『大林寺桃花』就非常严格的遵守了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句讲述人间四月 。已入晚春 。万花凋谢 。只剩绿意 。这是“起” 。这时要是来到庐山的大林寺 。就会发现此处桃花正值时令次第开放 。可见第二句还是在说花的事情 。这是“承” 。到了第三句 。作者经常抱怨春天说消失就消失的疏忽殆尽 。貌似放下花事不表 。开始说起了季节变换 。这是“转” 。但是到了最后一句 。看到这盛开的桃花 。作者幡然:春天并没有消失 。只不过是从人间溜到了大林寺这里 。此乃精彩绝伦的“合” 。若是再细品味下 。这首诗作拥有多种模式的“合”:前两句的“现实”和后两句“想象”的合 。前两句“客观”和后两句“主观”的合 。如果看到了这个结构框架的存在 。再去读读原诗作 。是不是更觉得出彩!这首诗不仅结构精巧 。还非常富有镜头感 。闭目咏颂一下 。想象一个摄影镜头摇过人间已经鲜花败落的田园 。快速摇移到高山的寺庙 。翻过寺庙的院墙 。定格在几株桃树上 。桃树绿叶未萌 。只有枝头一朵朵粉嫩的桃花簇拥着 。镜头给这些桃花一个特写之后 。边缩放边下移 。恰好打到树下一个怔怔望着桃花发呆的中年人脸上 。中年人表情从疑惑的变得舒展 。进而浮现出顿悟后的欣悦 。这个长镜头正是使用这部诗作做的故事脚本 。我猜想如果白居易穿越到当代 。一定会用镜头如此表现 。
文字通俗亲切 。结构精巧入胜 。还仅仅是这部成功诗作的两个方面 。不得不说 。这首诗的寓意也非常深刻 。诗言志 。是中国诗人创作诗歌的主要动力 。某种意义来说 。也是一篇诗作成功的主因 。白居易写此诗的时候 。正因直言不讳冒犯权贵、被从京城贬为江州司马的政治挫败时刻(江州就是现在江西省九江 。白居易在这里还创作了名作『琵琶行』) 。中年失意难免心灰意冷和多愁善感 。不过从这首诗作中 。完全能解读出白居易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而这种乐观精神 。我认为来自其思想境界的深邃 。想象一下 。人间的春天 。那是怎样一副争奇斗艳的景象 。和富贵的牡丹、绚烂的樱花、鲜艳的郁金香、喷香的玉兰花等相比 。这不起眼的桃花就算没有误了时令 。谁又能关注到她的存在呢?但是 。如果耐住了性子 。忍着了寂寞 。慢慢的孕育 。当众芳菲褪尽 。即使是不起眼的桃花 。舒展了孤零弱小的身躯枝头怒放 。照样能引起有心人的格外青睐 。甚至还被当成春天最后的驻留地 。这种自信自强、敢于寂寞还不失乐观的精神 。确实让我分外欢喜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