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什么文体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内容( 二 )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 。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 。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 。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 。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 。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 。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 。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 。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 。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