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词名词解释_敦煌曲子词里就已经出现长调

敦煌曲子是指流传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千年的演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敦煌曲子融合了宫廷音乐、民间曲艺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它充满着东方古韵和浓郁的西北风情 。其曲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和声音的妙曼,使得敦煌曲子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曲子的歌词有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 。通过欣赏敦煌曲子,我们能够感受到古老而独特的中国音乐艺术,体味到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
一:敦煌曲子词名词解释曲子词,是词的早期名称之一 。在隋、唐至五代时期,中国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 。词,隋唐时期的名称是“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这种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 。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 。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 。“曲子词”源自民间,《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格律随意 。经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引用和规范,到宋朝初期,曲子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律,演变为宋词 。再经苏轼、辛弃疾等人大力拓宽其题材范围,宋词进入辉煌时期 。二:敦煌曲子词里就已经出现长调宋词中: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区别就是在字数上,但是押韵手法平仄没区别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三:敦煌曲子词代表作菩萨蛮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
相互热恋的一对男女,在感情迸发的 *** 中倾诉衷肠,发愿起誓,灵感亦喷薄而出,奇想联翩 。他们的誓词构成敦煌曲子中这首《菩萨蛮》的全部内容 。作品以其“无理而妙”的夸张比喻和明快直白的民间口语,生动地表现了忠贞深挚,如火如荼的爱情,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堪与汉代乐府民歌《上邪》比肩齐声的名篇 。
“枕前发尽千般愿”,首句落笔点题,处所、环境、气氛及人物情状尽括其中 。这是全篇的感情脉胳,如穿珠之线,张目之纲,总揽大局,贯通首尾 。所谓“愿”,即男女表达爱情时所发誓愿 。“发尽”与“千般”则极言两情热烈奔放,至于顶点 。主人公信誓旦旦,激动亢奋,却一反常情,不言爱而偏言“休”,以“要休”为前提,提出“休”的条件和时限 。其中一方先连举二事:“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 。
在古人作品中,“泰山夷”(宋玉《大言赋》),“南山摧”(李白《上云乐》)皆指绝无可能发生的现象 。相反,“青山不老”却常用来比喻长存永恒,其“摧”其“夷”纯属无稽之谈,至于风化成灰(“烂”)更是匪夷所思 。而秤砣决非葫芦,除非水比铁重,焉能飘浮水面?如果说一、二两喻在上阙复句中呈并列关系,那么“且待”与“直待”则构成句意上的递进 。“且”即“暂且”、“姑且”之意,前者表示短时间内先进行某事,其他事暂时不论;后者则包含某种程度上的让步 。“直”即“一直”,表示持续不断 。“直待黄河彻底枯”一句,是说即便上述二事成为现实,尚不能“休”,还得一直等到黄河干涸,不复存在,这才分手 。以常情论,“且待”“直待”可谓荒诞不经,近乎痴人说梦,然唯其“痴”方显其一往情深 。而情侣间山盟海誓又多含互比的心理:你情浓,我意更挚 。上阙的他(她)指天发愿,以山川河流为喻;下阙的她(他)则对天起誓,取日月星辰做比,意思欲进一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