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 。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 。
大概意思就是天地不会因为好坏而偏向某种生物或物种;圣人不会因为百姓的善恶而偏向好人和坏人 。
天地和圣人对万事万物一律平等 。一视同仁 。但无论是万物还是百姓 。如违背道的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就是规律 。
老子的另一句名言: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意思是老天爷不分亲疏远近 。对大家都是公平的 。但会帮助那些按照自然规律做事的人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
其他观点: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芻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芻狗 。
天地之间 。其又橐(tuo)籥(yue)乎?
【老子说天地把万物当刍狗,刍狗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句话?】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
我的解释:
天地是没有情感偏见的 。万物在它眼里都是如同草扎的偶 。
智者是没有情感偏见的 。百姓在他眼里都是如同草扎的偶 。
天地的变化 。如同一只“风箱”吧?
里面空虚 。动而生风 。
言多必失 。不如静观 。
我的理解:
这一章前两句常常被人用来表达天地的无情无义 。把人当成猪狗之类的动物一样对待;“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 。这完全误解甚至颠覆了老子的原意 。
“芻狗”是用草扎起来 。形像如狗一般的动物 。主要祭祀用的 。老子时代 。狗是主要的家畜 。那时可能还没有猪 。
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 。天地对于世间万物不会有特定的感情和偏见 。在天地的感觉里(假定天地是有感觉的) 。对世间万物是一视同仁的 。
那么一个明智的人 。那个时代把有聪明智慧的领袖人物当作“圣人”(比如传说上的三皇五帝) 。也应该不带感情偏见的对待百姓 。
这段话正表现了老子的“人生而平等”的朴素的人本思想;实际上也对“圣人”提出了应该对待百姓一视同仁的标准 。
可惜中华文化和思想后来的发展 。被“权力”或“权力集团”利用儒家学说 。弄成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制度和灌输等级思想 。这种等级制度和思想经过了两千多年 。虽然发生过无数次你争我夺的战争和思想运动 。但是结果却只是一次一次的往复循环 。到今天为止咱们社会依然离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的状态天差地远呢… 。
老子用空虚而动的风箱来形容天地的变化 。实在是非常贴切非常高明 。风箱 。静则空虚 。动则生风 。唯其虚怀若谷 。才能动则生风 。我们是不是从中可以悟出一点为人处事的道理呢?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 。言多必失 。还是先静静地观察吧 。
其他观点:
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有人引用老子的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听上去很有文化气息 。但是如果不明就里 。在某些场合错用这句话不免贻笑大方 。尤其是如果你将“不仁”解读为“不仁慈” 。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文章插图
首先我们现在了解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全句为: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
多闻数穷 。不若守于中 。
其中刍狗指的是古时人们用草扎成的用于祭祀的狗 。往往在祭祀结束后就会被人们搁置 。
很多人在直译后直接用现代汉语来将“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解释为:上天是冷酷无情的 。对于上天来说 。世间万物就如同刍狗一般 。
但事实上 。这样的解读完全跑偏了 。因为这句话后面紧跟着的是——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沿用前面的说法来解释接下来的话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圣人冷酷无情 。将普天下的百姓视为刍狗 。
文章插图
显然如果按照上述的解释 。这两句话并不符合逻辑 。冷酷无情的圣人又如何能称得上圣人?
所以 。事实上老子所说的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在指引人们去颠覆千百年来的刻在人们脑海中的所谓的神明“主宰”的信仰 。这里的“不仁”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不仁慈” 。而是一种脱离了人类情感的“淡然” 。
推荐阅读
- 鱿鱼干和墨鱼干煲汤哪个好
- 墨鱼壳可以煲汤吗
- 在农村的一些墓碑上常见到“故显考、故显妣、先考、先妣”,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 墨鱼干哪些人不能吃
-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 史书对荀彧评价那么高,是否因为其子是晋朝开国元勋?
- 五味子早上喝还是晚上喝好
- 大家口中的“小农意识”是什么意思?
- 都说曹操是奸雄,怎么理解奸雄的意思?曹操的奸和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