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的人认为辛弃疾这首词描写的是儿女私情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
鉴赏一首诗词 。不应该只是寻章摘句 。更要重视创作背景 。往往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境味 。

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 。正好写于辛弃疾刚从北方投奔南宋 。时逢金兵驱境 。南宋王朝却不思收复失地 。反而偏安一隅 。终日纵歌舞以享乐 。时人有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稼轩胸怀壮志 。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 。这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极其矛盾的 。如若将此词解释成儿女情长 。或许可以 。但此时词人与南宋贪图享乐之人有何区别?
众里寻他千百度
大凡寓情于景的诗词都有言外之意 。这首词也不例外 。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当时掩饰的太平之象 。而下阕则写的是自己无心赏景 。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身影 。如果把这首诗上升到政治层面 。似乎许多矛盾之点就可以解释地通了 。
有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 。这里的“他”是指韩世忠或岳飞 。亦或者是自己 。这点只能猜测而不可详知了 。
在没有作序的情况下 。我们能推敲出一首诗词的言外之意 。最多只有十之八九 。剩下一二除了作者谁都无法下定论 。这也是争议的来源之一 。俗话说各花看各眼 。
除却背景不谈 。今人把这首诗作为情诗看待 。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引用名句 。还想表达的是自己的心声 。
其他观点:
这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是: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一、用对比和反衬的描写手法 。突出人物性格 。
该词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 。烟花四射、灯火辉煌、凤箫悠扬、皓月当空、鱼龙灯舞奇丽壮观 。男骑高头大马、女乘雕花豪车、穿着被熏香的衣服 。姑娘们的饰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她们成群结队、笑语盈盈的走过 。但就在这“众里” 。却没有作者要找的“他” 。“千百度”的寻找后竟在“灯火阑珊处”独立 。突出了“那人”孤高幽独、淡泊自恃、不同流俗的性格 。
二、先抑后扬 。语言凝练 。
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蕴涵了太多太多的情感 。茫茫人海千百遍的寻找 。千百次的失望 。而就在“蓦然回首”间的“灯火阑珊处”却意外的看见了他 。怎不令人喜极而泣 。泪落涔涔 。
这首词写于作者在江西上饶被迫辞职之时 。词中所说的鱼龙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仕途之故 。所以词中“灯火阑珊处”的他也许就是作者自己 。
其他观点:
这几句词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 。原作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这首词写的元宵灯节 。在唐宋时是观灯赏月的好时光 。也是恋爱中男女私期秘约的好时机 。这从宋代名句“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也可看出 。
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这个抒情主人公在人群中千百遍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好像没什么希望了;忽然 。两眼一亮 。在那一角残灯旁 。分明看到她了 。是她!是她!
原来她在这灯火冷落的地方 。还未回去 。似有所待!
发现意中人的一瞬间 。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寻觅的辛苦与失望 。期待的焦急和失落 。一并汇成刻骨的甜蜜 。这狂喜的幸福 。给他一整个世界他都不愿交换 。
辛词以豪放为主 。但也风格多样 。本词风格偏婉约 。情思细腻深沉 。幸福而又心酸的境界 。跨越时空 。至今令读者感同身受 。
在《人间词话》中 。王国维先生对这几句词有新奇的解读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干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