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为什么《冰与火之歌》为何如此吸引人 。不管是原小说还是影视剧 。也不管是分析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悬念设定的巧妙 。说“出人意料”的根本就是说为什么人物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 。我们感觉惊喜或者意外的点就是人物遇到了我们未曾联想到的危机或者机遇 。
大学学小说影视创作 。不管是老师还是中西方的理论总结都在强调一点: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人物 。《冰与火之歌》也是如此 。他虽然没有很复杂的情节和伏笔 。但是人物复杂 。任何情节或者环境的设定都服务于人物 。比方说雪诺的私生子身份 。他本来就被排挤但是后来又因为收养了一只狼比之前又多了一层的复杂程度 。龙妈的人物也如此 。从刚开始的任人摆布到后面的君临天下 。这些都包含着人物的复杂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冰与火之歌》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它抛开情节写人物 。把所有的笔墨都用于人物刻画 。这就是丁老爷子最牛逼的点 。
其实 。无数的优秀作品都是如此 。从《唐吉诃德》到中国的《红楼梦》 。都没有大情节 。但我们都被人物的不断变化的命运所深深吸引 。这就是表现人物的魅力 。
此外 。一个庞大的世界观也是促成《冰与火之歌》成功的根基 。想想《哈利波特》 。看看《魔戒》 。再回想咱们国内的《封神演义》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塑造的世界观不仅丰富而且完整 。更因为有神魔的元素 。我们天生的会对充满想象的魔法世界有很大的好奇心 。《冰与火之歌》的维斯特洛大陆也是地大物博 。简单看看下面这个地图 。
根据书里的距离换算 。七大王国面积大概为800万平方公里 。已知部分纬度最北为70度左右 。按照世界集的一张地图 。维斯特洛大陆越往北面积越大 。有可能在总面积上约等于南美洲1700万平方公里 。正是因为这样的世界孕育出了无限的可能 。不管是七大王国的厮杀还是不同国境的环境都把人物的命运裹挟进来 。所以读者读着会不断的发现新的惊喜 。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题主的问题让我感觉非常的“出乎意料” 。《冰与火之歌》这部小说我读了好几遍 。感受恰恰与题主相反 。我觉得这部书中的复杂情节和伏笔实在是太多了 。就像一个巨大宝藏一样 。怎么都挖掘不完 。
最初我也只是当做看故事 。那时候书只出版了前三卷 。在等待更新的时间里 。有段日子书荒 。于是又捧起冰与火之歌再读一遍 。——简直是超级惊喜的体验!因为我发现之前我“看故事”的阅读方式 。根本没有读懂这本书 。于是我读了第二遍 。然后是第三遍 。每一次我都会发现许多之前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和伏笔 。
文章插图
有很多例子 。
比如 。书中从来没有明明白白地讲过蓝礼与百花是一对同性恋 。更没有像电视剧那样直接的表达 。读者们最终确定这一点 。就是因为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暗示 。
再比如 。史坦尼斯明明不是预言中的王子 。当初从火堆里拔出的所谓“光明使者” 。谁都看得出不过是把烧坏了的废铜烂铁 。但为何他手中的剑能够发光?梅丽珊卓为何要掉包曼斯雷德?潘托斯总督伊利里欧为什么支持小伊耿?他和小伊耿又是什么关系?二丫不仅是个狼灵 。还能易形到猫身上你知道吗?席恩占领临冬城期间 。因为布兰和瑞肯逃走 。他杀了磨坊主的孩子代替 。随后他有几个手下接连意外身亡 。这件事是谁干的?等等等等......
文章插图
我们再来说说两个大家熟知的重大情节 。一是血色婚礼 。二是泰温之死 。
血色婚礼发生在卷三 。但伏笔早在卷二就埋下了 。卢斯波顿在五王之战中一直都在不露声色地给泰温送人头 。绿叉河之战 。连提利昂这种战场菜鸟都知道夜袭这种方式不会对泰温起作用 。这是卢斯波顿的真实水平吗?占领赫伦堡之后 。二丫曾听到波顿和几个佛雷讨论局势 。他笃定泰温不会来攻打 。为什么?然后他派手下亲史塔克的北方人去攻打暮谷城 。君临的提利昂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想“暮谷城毫无战略意义” 。而最后事实就是这支军队被歼灭 。为泰温大人送了人质 。而且波顿在黑水河战后不久就对佛雷们说过“少狼主的事业已经失败 。但谁来告诉他这一点呢?”血色婚礼前波顿率军在红宝石滩渡河 。又将最后的亲史塔克力量留给了魔山 。最后到孪河城赴宴的都是波顿的手下和卡史塔克的人 。
推荐阅读
- 有的绿色植物不需要太多阳光就长得很好,是光合能力强吗?
- 电子烟对肺部危害大吗
- 阳台阳光少,适合种哪些花?
- 黄芪泡水泡一夜还可以喝吗
- 墙根常年不见阳光,最好可以成片种植的,地区是京城南部,请问过道两边适合种什么花?
- 《冰与火之歌》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你觉得最终谁会坐上七国的铁王座?
- 新冠疫苗九条禁忌是哪九条呢
- 一个光照不足的朝北庭院,选择什么花木可以打造得美一些?
- 《魔戒》强大在哪?为什么风评在《冰与火之歌》和《猎魔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