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养生警惕补钙误区

【老年人养生警惕补钙误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组织、器官等功能的衰退,会导致身体对一些微量元素或是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进而老年人会出现缺钙的现象 。所以说老年人补钙很重要 。但是不正确的补钙会影响身体健康,下面小编就来介绍老年人补钙常犯的误区:
老年人养生:警惕补钙误区
1、补钙误区——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
专家建议:老人每天坚持喝两杯牛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青豆、黄豆、豆腐、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其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咖啡和可乐,不要吸烟,这些都会造成骨量丢失 。除此以外,晒太阳和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这些都是安全的补钙方法,老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每天服用钙剂 。
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在日常饮食中加强钙的摄入量,而且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不会引起血钙过量 。
2、补钙误区——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 。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是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 。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
3、补钙误区——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 。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 。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 。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比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