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二 )


出得府来 。大舅子摊开信一看 。立时便知道了前因后果 。其人大恐 。当即带着信去了巡抚衙门 。揭露了山贼冒任池州知府的真相 。
巡抚等人得知内情 。又惊又怒 。但一时却不敢轻举妄动 。
史料上说巡抚等人是怕假知府等人狗急跳墙 。毕竟假知府那些人掌握着池州一府武装 。若是要硬来 。双方怕是要兵戎相见 。
不过我倒是觉得是省府等大佬不愿此事声张 。毕竟山贼首领能冒任池州知府 。他们这些人也是有重大责任的 。若是事情败露京中怪罪下来 。这帮人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
所以巡抚等人最终决定“智取” 。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文章插图
不久后巡抚衙门给“郭知府”发了一封信 。称安徽各县钱粮账目不清 。听闻郭大人手下人才众多 。希望郭大人能为省里分忧 。派些人手帮省份到各县查查帐 。
“郭知府”见信后深信不疑 。于是将手下人两人一组 。分别派到各县 。而这时各县县令早已得到省府密令 。一旦有池州来人 。立刻逮捕归案 。
在发出信后不久 。巡抚等人又称有要事相商 。请郭知府到省府一聚 。“郭知府”此时仍未怀疑 。按时赴宴 。谁知他刚一踏进巡抚衙门 。立时冲出大批精兵将他重重围困 。
“郭知府”一见便知大势已去 。束手就擒 。之后据他交代 。他和弟兄们原本只打算干到这一年的11月底 。然后就会带着府库里收上来的8万两银子远走高飞 。到时就谁也找不到他们了 。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文章插图
这件事记载于史料《清稗类钞》中 。结尾我会附上部分原文 。有兴趣的可以一观 。
现在说说这件事的真实性如何 。
据考证 。历史上确有郭世纯其人 。为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二甲进士 。先后历任石门县令、六部郎官、池州知府等职 。履历清晰 。
不过奇怪的是 。此人在池州知府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史料上再无任何记载 。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这一点颇不寻常 。
须知他出身为清初罕有的二甲进士 。就算混得差到极点 。一路升上来至少也是个一省布政使的职务 。但他却在任池州知府之后突然消失 。这表明他定是遭遇了不测之祸 。否则此人绝不可能就此在官场上止步 。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文章插图
综合这种种因素 。基本可以证明《清稗类钞》记载的此事为真 。至于为何《清史稿》上无记录 。原因很可能如前文所说 。当时的安徽巡抚及布政使等人为了不担责隐瞒了此事 。朝廷不知道罢了 。
当然也有可能朝廷多少听说了点风声 。不过为了朝廷颜面 。将这千古未有的冒任之事给压下去了 。毕竟一地知府这等重要岗位被一山贼占据 。说出去不但大失朝廷脸皮 。还有他人效仿的危险在内 。所以宁可按下 。也万万不能走漏风声 。
所以此事有八九成可能性为真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 。清廷组织上也不够严密 。让人钻了空子罢了 。
附《清稗类钞》部分原文:
康熙甲辰 。池州守郭某领凭赴任 。中途被盗劫 。眷六十余皆歼焉 。惟妻及幼子得生 。盗竟掩为己之妻子矣……
未几而郭之乡人有往探郭者 。每一人至 。则迎入 。潜杀之 。无得出 。其乡人在家者疑之 。郭之妻兄乃往探 。至 。适守出行 。遇之于途 。则见舆中人非郭 。大骇 。即饰为丐状 。诣府署 。曰:“吾千里流落至此 。府署日需水 。愿供此以餬口 。”乃担水至内衙 。见其妹 。妹摇手使勿言 。
后日再进 。则妹已密书一封投之 。出视 。则知郭已为盗杀 。盗三十余人咸在署 。乃密控县官及上台 。
上台以人多 。非可猝擒 。闻其人多精算 。乃阳谓之曰:“各县钱粮未明 。闻汝署中人多能 。可为我分其劳乎”曰:“可 。”
于是每县遣二人行 。而密告其县令 。各将此二人下之狱 。乃以他事召伪守 。至即缚之 。鞫得实 。库金凡八万两 。满十一月即思逸去矣 。
其他观点:
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 。别人拿着他的印信 。是可以蒙混过关的 。只不过有点难而已 。
知府属于从四品 。按照清朝官员上任的制度来说: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文章插图
所以 。如果你要冒充知府上任的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你要给你的家眷安排好 。这点还是很容易的 。毕竟在清朝时期 。女人再是大户人家也是足不出户的 。所以 。你只需要按照人数酌情安排就行 。侍卫么?全部杀掉 。找100个临时的群演 。但也要酌情训练一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