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这个本就是神剧 。只是神的不够 。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比如三五八团晋绥军有5000人 。晋绥军当时编制虽高 。但一个师普遍也就只有3000多 。5000怎么可能还是团长 。多出来的几千人楚云飞拿什么养活呢?
同样 。独立团可能发展到7000人 。带地方部队能有一万 。可惜 。剧中并没有给李云龙挂上军分区的职务 。因为1942年分兵地方化之后 。李云龙独立团直属队之外的各营连均已地方化 。是县大队这样的部队 。理论上不是独立团的下属 。更不能擅自接受军分区之外的命令 。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可是 。我们为何认为真实呢?
因为 。八路军确实装备差 。攻打县城确实很难 。缺乏火炮嘛 。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李云龙穿的土布 。不是随时都是笔挺军装的神剧: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八路军如果都有这等火力 。倭国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其他观点:
《亮剑》之所以让观众感觉到真实性 。是因为李云龙喝的是土烧;每个战士都是灰头土脸的;打山崎时 。手挖地沟隧道 。数百颗手雷弹同时扔出 。使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感到无从适应 。直至被全歼 。
该剧把《亮剑》时期的艰苦、艰难的真实性提现的淋漓尽致 。
因此《亮剑》作为留得住的作品 。并成为经典剧 。这才是 。十多年过去了 。观众还在想念《亮剑》的原因 。
哪些抗战神剧是个人战无不胜;喝的是洋酒 。抽的是雪茄 。吃的是牛排 。加上一丝不乱的油头粉面 。以及国军军服和战靴的“威武” 。
抗战神剧却告知观众 。流量明星有多神、多帅、多酷 。这些流量明星的表演依据 。多数是从电子版小说中得到的启发 。
这些流量明星根本就不知道抗战时期的艰难程度 。战士们能吃上白面包子算是改善伙食了 。战士们脚上穿的布鞋 。是抗日地方政府动员妇女“纳底”纳出来的 。
中国新文化讲的是 。艺术来之于民众 。脱离了民众的艺术必然不真实 。流量明星们不想、也不愿体验生活 。得到的结果当然是一些留不住的垃圾 。而不是作品 。
其他观点: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一个抗战电视剧 。看五分钟 。大概就能知道 。这个剧是不是神剧了 。
一看电视剧里面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有武工队游击队 。衣服上的补丁都闪着新布料的亮光 。小伙子发型油亮 。军装笔挺 。小姑娘妆容精致 。皮鞋放光 。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不用继续看了 。这又是一部抗日神剧无疑 。
“抗日神剧”是在拿观众当傻子 。
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 。本来就是虚构的 。
艺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
剧情人物都来源于生活 。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 。
合成的这一个艺术形象 。举手投足 。又来源于生活中多个人物的现实表现 。所以 。才会真实 。
神剧则不一样 。
神剧不是神话 。
神话是漫天讲故事 。不需要观众相信 。
神剧则是睁眼说瞎话 。拿观众当傻子 。非得要观众相信 。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五六十岁以上的观众 。如果家里以前不是大家门户地主资本家 。大多小时候都是过年才有新衣服穿 。兄弟姊妹多的 。弟弟妹妹只能跟着哥哥姐姐后面穿旧衣服 。
前段时间颇获好评的热播电视剧《山海情》 。你看看 。这是啥年代了 。他们穿的衣服 。有没有“抗日神剧”里的光鲜?
《亮剑》虽然曾被人调侃为“抗战神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真实?

文章插图
七八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年代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 。坚持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并不是在灯红酒绿的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 。而都是分散在沂蒙山区、苏北水乡这样的偏僻农村 。物质条件相当匮乏 。
八路军新四军没有政府拨款 。没有企业赞助 。没有天上掉馅饼 。
革命圣地延安的大生产运动 。就是那些领袖们也参与劳动 。自己纺线 。自己染布做军装 。这样的手工军装 。能是天天毛料定制一样崭新笔挺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