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壮烈的爱国者 。以至于他在临死前都大叫三声 。杀敌!杀敌!杀敌!面对中原失陷的局面 。辛弃疾远望中原 。但是故国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 。所以 。辛弃疾说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表面上说长安被群山遮蔽 。但实际上是暗示祖国的沦陷 。类似于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
但要是辛弃疾一直沉沦下去 。他就不是那个词中之龙了 。辛弃疾毕竟是同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大师 。在词的下阙 。辛弃疾进入了豪放的模式 。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 。但是阻挡不住流水的力量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 。此言东流 。词人写胸怀 。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 。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情绪转向昂扬向上 。
但辛弃疾的风格 。就是一顿三挫 。极尽深婉之妙 。在词的最后一句 。辛弃疾感叹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
懂得这句话 。就懂得了辛弃疾这首词的妙处 。开头是深沉哀痛的 。最后用江晚的暮色 。来体现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 。当夕阳西下 。暮色四合的时候 。人的情绪就会变得哀怨 。如果在暮色四合的时候 。听到鹧鸪的不如归去的叫声 。就更加哀怨了 。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表面上是写鹧鸪的叫声 。其实何尝不是辛弃疾一生的追求呢?
辛弃疾的一生 。就是梦想回到北方的一生 。就是梦想跨上战马横戈四方收复中原的一生 。在所有的梦想之路都被堵死的时候 。辛弃疾 。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真正进入了末路 。所以 。这首词是如此的伤悲 。这也是英雄无路的悲叹啊!
其他观点:
作为客居赣南的“新客家人” 。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这阕词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1176年)间 。稼轩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 。由于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路经造口 。俯瞰昼夜不停流逝而去的江水 。思绪也波澜起伏 。绵延不绝 。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词 。不过 。至于词人有没有到赣州城区登上过郁孤台 。不得而知 。先看全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
大意是:郁孤台下 。这赣江的水中 。不知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 。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这阕《菩萨蛮》 。可以说 。体现了词人高超的手法 。主要采用比兴 。写出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
文章插图
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 。便有横绝之势 。郁孤台 。本身就是一个向征 。据载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 。登临北望 。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后屡经兴废 。仍名“郁孤台” 。因此 。以郁孤台起笔 。本身已暗含词人的忧国思想 。而“郁”又有郁勃、沉郁之意 。“孤”有巍巍独立之感 。郁孤台三字打头 。便体现词人满腔磅礴之激愤。
次句“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疑用隆祐太后被追造口之典 。表现词人痛国家之危 。愤金兵之狂 。而不能雪耻之羞 。满腔激愤化为悲凉 。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长安并非西安 。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开封) 。词人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如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 。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望不见也 。此处又将悲凉进一步深化 。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郁孤台在章江贡法汇流之处 。至此乃称赣江 。实际上此处是向北流去 。词人言东流 。只是畅怀 。并非实指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 。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 。周济云“借水怨山” 。此处“青山”应暗喻“敌人” 。而“东流江水”则喻“国家” 。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山即贺兰山(郁孤台所在地) 。江晚山深 。暮色苍茫 。更显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又暗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此处用鹧鸪声 。也是别有深意 。据《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 。其志怀南 。不徂北也 。”仍然表现词人忧北之意 。鹧鸪声声 。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 。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 。
推荐阅读
- 产假申请书范文15篇 产假申请书范文
- 2021还要戴口罩吗
- 网上买书为什么这么便宜?
- 闽南语有几个音调你知道吗?
- 夏天戴口罩能防晒吗
-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如何买到性价比高的书?
- 教师年度思想总结简短 教师年度思想总结
- 你能说说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小幸福吗?让大家一起幸福一下?
- 形容四月的诗句大全 形容4月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