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到镇江,再从南京到武汉,三国时东吴政权为何如此热衷迁都?( 三 )


2、治理水军 。秦淮河水道宽阔 。入江口有大型港湾 。可以停泊大型舰队 。也是孙权考虑在此定都的重要原因 。
3、居中兼顾 。曹军的进攻路线 。除了水师由濡须口入江外 。还可以经和县从采石矶渡江 。所以在秣陵建都 。既可以照顾到瓜洲渡 。又可以及时对采石渡做出反应 。
我们知道 。三国鼎立的形成之战是赤壁之战 。真正定型的则是爆发于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7月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 。挥兵攻打东吴孙权 。孙权求和不成后 。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 。避免两线作战 。一面任命陆逊率军应战 。
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 。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
由于长江的独特地理形势 。自古以来 。东南立国的政权都必须控制荆襄一带 。才能偏安东南 。
孙权夺回荆州后 。考虑到上游“一旦有警 。水道溯流二千里 。不相赴及” 。意思就是距离太远 。来不及反应 。做出了迁都武昌的决定 。
三、从孙权到孙皓——吴国为何对武昌念念不忘
早在偷袭关羽的时候 。孙权就将其军队主力调往湖北 。应对可能的大战 。公元221年4月 。刘备称帝后 。孙权将驻跸地从公安迁到鄂县 。随后在此建都并改名武昌 。
这是因为孙权夺取荆州后 。势力范围再次急剧膨胀 。“自西陵以至江都 。五千七百里” 。防守压力随之增大 。
此时的东吴 。不仅需要抗击三峡和襄阳方向的蜀国魏国军队 。还要照顾到后方的安全 。防止曹魏突然发兵南下 。
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昌 。顺理成章进入孙权的视野 。这里建都屯兵既能兼顾东西两线战事 。又能方便军队沿江调动 。
事实的发展 。也证明了定都武昌的正确 。就在夷陵之战的次年 。曹丕下令三道伐吴 。其中“曹休、张辽出洞口 。曹仁出濡须 。曹真、夏侯尚围南郡” 。结果孙权居中调度 。应付阙如 。成功击退了魏国气势汹汹的进攻 。
不仅如此 。武昌和建业一样 。都位于长江南岸的重要渡口 。都有长江支流可以停泊军队(武昌有樊川 。建业有夹江) 。此外 。建业有前湖、玄武湖、清凉山 。武昌有洋兰湖、三山湖和梁子湖、西山 。
从外围来看 。还有虎林、夏口、沔口、邾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予以护卫 。
武昌还富有铜铁等矿藏 。可以铸造兵器、钱币等 。陶弘景《刀剑录》记载 。黄武四年 。即公元225年 。孙权迁都武汉第三年 。采武昌山铜铁 。作千口剑万口刀 。各三尺九寸 。刀头方 。
公元229年 。考虑到蜀吴重修和约 。东吴已经无法再向长江上游发展 。同时迫于广陵方向面临曹魏空前军事压力 。孙权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重心 。再次迁都回到建业 。
不过因为有着以上诸多优越的因素 。武昌在吴国的战略地位始终未曾下降 。如229年开始 。孙权便以重臣陆逊镇守武昌 。直到245年去世 。武昌始终是吴国首屈一指的重镇 。
可惜的是孙皓看到武昌处于长江上有的重要性 。却因为种种因素制约未能迁都成功 。
不仅如此 。他对荆州防务作出的种种变更导致兵不足用 。将非其才 。“我上流诸军 。无有戒备 。名将皆死 。幼少当任 。恐边江诸城 。尽莫能御也 。”
丹阳太守沈莹的预言最终成真 。最终西晋伐吴的时候 。几乎兵不血刃拿下武昌 。“王戎遣参军襄阳罗尚、南阳刘乔与王浚将兵攻武昌 。吴江夏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虞昺降 。”
【从苏州到镇江,再从南京到武汉,三国时东吴政权为何如此热衷迁都?】小奔说:
当初孙权初见鲁肃的时候 。后者向其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是鼎足江东 。以观天下之衅;第二步是剿除黄祖 。进伐刘表;第三步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 。提出“乞与奋威俱进取蜀 。得蜀而并张鲁 。因留奋威固守其地 。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
可见 。无论是鲁肃还是周瑜 。都敏锐地看出来立国东南只能偏安 。要想进取中原 。必须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扫除刘表、刘璋所在的荆州、益州 。与北方形成对立 。继而才可进取中原 。
后来孙吴的迁都其实也正体现这样一个思路 。吴——京口——建业——武昌 。
可惜的是 。孙权死后 。东吴陷入内乱(诸葛恪辅佐孙亮时 。曾打算迁都回武昌 。但没有成行 。自己就被人干掉了) 。最终不能守住荆州 。被西晋数路并攻最终亡国 。所谓“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从哪里来还打回哪里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