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是什么 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 三 )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 。曾在巴拿马、芝加哥等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形异面的双面绣 。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轻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 。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 。湘绣的擘丝技术极为精细 , 细若毫发,从而超越顾绣中的“发绣” 。湖南俗称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为“羊毛细绣” 。
湘绣的针法汲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 , 以掺针为其特色 。掺针俗称“乱插针” , 掺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接掺针、拗掺针和直掺针等,另外还有湘绣特有的旋游针和盖针等多种针法 。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 。
湘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 。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 , 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 。湘绣绣工认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彩包括无遗 。所以,湘绣用色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
【结束语】“有色皆备”无疑指的就是湘绣的用色鲜艳,以及出色,湘绣给人的既视感如同是站在花丛中一样,充满各种融合在一起的色彩 , 并不扎眼 。
5、苗族文化:苗族医药起源及发展苗族的医药起源于数千年前,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是苗族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医疗经验 , 具有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
那么,苗族医药是如何起源及发展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 。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 , 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 。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 。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 , 发十言耳 。诸扶之而来者 , 举而来者 , 皆平复如故 。”“苗父”者谁?有的学者认为:“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
有的学者认为 , 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 。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说,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东部苗语即“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 。
至今黔西南州安龙、贞丰、晴隆等地的苗医 , 还非常崇敬“药王”,在行医过程中治好病 , 就要以杀鸡祭祖的方式来敬祭“药王” 。这个传说同《淮南子》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非常类似,《山海经》云:“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传说 , 均是神话时代苗族先民的特征 , 这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 。
由于苗族本身无本民族文字和史实的记载 , 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但从众多的其他文献和传说、古歌中,仍可窥知其具体情况,其特点一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 。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 。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 。
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 , 人人会医”之称,史载楚国巫师经常用苗药作巫具,《楚辞》中有不少记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把“泽兰”作为殉葬品 , 说明了苗药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应用 。苗族“古歌”中关于远古发现药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东南一首叫《垫哈》的古歌,说的是哈哥小时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 , 后被父母找回时,野性不改,声音嘶哑不能说话,一次他跑出去到河边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说话了,还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积累了浮萍能治嘶哑病的经验 。
虽然苗族生活在植被繁茂、药物丰富的地区,但苗族早期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 ,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这种环境反而锻炼了苗族生存斗争的能力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起源较早的医药活动,绝对不能保证民族得到生存和繁衍 。苗族的许多有名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就是来源于这种生存斗争 。如苗医着名的糖药针疗法 , 是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此法广泛流传于贵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贵州关岭镇宁、紫云等地的苗医 , 用此法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