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芦山县志总编周凤山传授给任乃强的燃灯古卷,那个要学?


记:
汉故领校②巴郡大守③樊④府君碑记①
君讳敏 。字升达⑤ 。肇祖宓戏⑥ 。遗苗后稷 。为尧种树 。舍潜从岐⑦ 。天顾⑧
亶甫⑨ 。乃萌昌发 。周室衰微 。云伯匡弼⑩ 。晋为韩魏○
11
。鲁分为杨

12
。充曜

13

邑 。厥土河东 。楚汉之际

14
。或居于楚 。或集于梁 。君赞具绪 。华南西畺

15
。滨

16
近圣禹 。饮汶茹汸

17
。总角好学 。治春秋严氏经

18
。贯疚道度

19
。无文不睹

20
。于
是国君 。备礼招请 。濯冕题刚

21
。杰立忠謇 。有夷史之直 。卓密之风

22
。乡党见
归 。察孝除郎 。永昌长史 。迁宕渠令 。布化三载 。遭离母忧 。五五断仁 。大将
军辟

23
。光和之末 。京师扰穰

24
。雄狐绥绥

25
。冠履同囊

26
。投核长驱

27
。毕志秘


28
。国复重察 。辞病不就 。再奉朝娉

29
。十辟外台 。常为治中诸都从事 。举直
错柱

30
。谭思旧制

31
。弹饕纠贪 。务鉏民秽

32
。患苦政俗

33
。喜怒作律

34
。按罪杀
人 。不顾猖獗 。告子嘱孙 。凡若此者 。不入墓门 。州里佥然 。号曰吏师 。季氏
不祥 。米巫

35


36
虐 。续乘青羌 。奸狡并起 。陷附者众 。君执一心 。赖无污耻 。
复辟司徒 。道辞不往 。牧伯刘公 。二世钦重

37
。表授

38
巴郡 。后汉中 。秋老气身

39
。以助义校尉 。养疾闾里 。又行

40
奋义校尉 。君仕不为人 。禄不为己 。桓桓大
度 。礼蹈

41


42
首 。当穷台绲

43
。松桥

44
协轨 。八十有四 。岁在汁洽

45
。纪验期
臻 。奄曶

46
臧形

47
。凡百咸痛 。士女涕泠

48
。臣子褒术

49
。刊石勒铭 。其辞曰:
于戏与考

50
。经德炳明 。劳谦损益 。眈古俭清 。立朝正色 。能无挠廎

51
。威
恩御下 。持满亿盈 。所历见慕 。遗歌景形

52
。书载俊艾

53
。股肱干桢 。有物有则 。411
模楷后生 。宜参鼎铉

54
。稽建皇灵

55
。出经阪险 。鬼方不庭 。戎戢节足

56
。轻宠
贱荣 。故敕天选 。而捐陪臣

57
。晏婴仰殿 。留侯距齐 。非辞福也 。乃辟祸兮

58

乱曰

59
:浑元垂象

60
。?渎

61
演仁

62
兮 。金精火佐 。实生贤兮 。岂欲救民 。
德弥大兮;遭遇阳九 。百六会兮 。当举遐年 。今遂逝兮;歍呼

63
哀哉

64
。魄神?

65
兮 。建安十年二月上旬造 。石工刘武良镌书 。赵明诚跋:他汉碑类多倒缺 。
而此碑独首尾完好 。
杨慎序略:“支郡列邑 。各以乘

66
上 。得汉太守樊敏碑于芦山 。汉孝廉柳庄
碑于黔江 。文无销讹 。刻犹古制 。东牟公喜曰:汉碑之传于今 。中原亦扫迹矣 。
乃今得兹于远邦 。不谓斯举之幸乎 。”竹锡龄曰:“樊侯之碑 。屹立于寒烟蔓草
间者 。千百余年 。不过以谓记功之具耳 。孰知屠峦之变 。县司争界不决 。李必
钦揭此碑为据 。而水东一带始为芦有 。”
注解:
①樊敏碑记:此碑为全国名牌 。由于年代久远 。虽字迹尚存 。但笔画漫天 。自宋代赵明诚以来 。历代
金石家均录有全文 。但揣测各异 。文字不一 。本书校注者以民国版《芦山县志》为依据校对 。以《芦山县
樊敏碑释文》作注解 。②领校:王象之《蜀碑记》作检校 。李调元考作领校 。③大守:《汉书·百官公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