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


实际上仅是说脱离大孩子状态 。完全自负责任了 。现实中已开始上供老下养小 。是家里顶梁柱了 。这是30岁人的人生状态 。但此为孔子时代贵族人群项 。穷人家富点的12岁不再吃白饭 。都做些工自养自已了 。再穷人家则8岁童工5岁带弟妹了 。
因此立志且终身做下去应是孔子本意 。孔子是入仕不成而办学的 。
不惑由孔子角度讲应是不再有报怨气了 。即 。贵族间拉关系通向上爬的门路时 。有只说不办事的人存在 。因而投靠者得不到想要的会报怨 。这样托关系找门路的人孔子也在其列内 。当40岁时的孔子知晓公事公办不得私用后 。报怨怨气解消 。从而不迷惑了 。而40岁前则有为什么用外家人 。不用我这个自家人的疑惑存在 。
读书人将贵族.平民.贫民混合起来后,30而立成读书人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长久达永生的铭言 。坚持此三项为不惑了 。但真情况实感一切由自负其责自努的年龄是40岁左右 。20岁前指望父母亲朋重些 。30岁指望对自已好的人重些 。40岁明白唯靠自已多些了 。而60岁折腾不动了 。而知天命老实下来了 。
这是两头被人养 。中间养别人或家人的句式:
零至三十岁父母照应着 。60岁后子女照应自已 。30至60岁之间上供老下养小 。
但穷人10岁至70岁是中间态 。
其他观点:
老话说30而立!就是成家立业 。事业上独挡一面了!40而不惑!就是明白了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了!
真是这样吗?我个人觉得从家庭角度和社会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
从家庭角度来看 。8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比较特别的时代“产物“ 。各个家庭都娇惯尤佳 。生活比较富裕 。物质生活丰富 。无忧无虑 。受教育程度较高 。接触社会较晚 。结婚生小孩晚 。独立生活晚 。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孩子 。享受着大学扩招的政策 。上大学也是非常普遍的(不像我们以前上大学的比例特别少 。有理想者是多数) 。同样 。孩子大学毕业有了稳定工作 。自然没有“实现理想”的兴奋感 。一切来得都平平淡淡 。不难看出 。这种现象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大学教育的悲哀!大学教育中应该有职业理想规划课程 。应该有职业方向的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有自己理想专业和理想工作 。
话外音一一现在来面试找工作的年轻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

文章插图
有的同学虽然大学毕业 。有了稳定工作 。不防我们试问他们喜欢这份“稳定的工作”吗?我想答案自然了知了 。心浮气躁表现常常周期性发作 。时不时的抱怨东 。抱怨西的牢骚满腹 。。。在心浮气躁的状况下 。往往对工作产生影响 。不努力 。不上进 。使原本稳定的工作产生危机 。慢慢萌生跳槽想法 。反复折腾 。。。大约7-10年 。可能成熟了 。就不浮躁了 。对稳定的工作知道珍惜了 。有了责任感 。也许原来的30而立 。现在应该是推迟几年吧!
其他观点:
人的一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阅历增长的同时 。人的心境也有所不同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孔子说 。他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型成自己的思想独立做事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也就是说孔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思想感悟 。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出自论语 。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都知道孔子儒家创始人 。而儒家提倡的是仁 。意 。礼 。智 。信 。属于处世原则 。内在修养 。所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 。这“立”说得是立身 。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完善自己建立自己的行事原则 。
【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所以 。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 。建立自己的是思想品德 。向往被外物所迷惑 。追求内心的自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