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我见过民国时期农村学校的校长 。见他时还是在忆苦思甜的会上 。他与几个人站在台上的边沿 。低头弯腰 。父亲悄悄告诉我说 。这是他上学时的校长 。
父亲说 。过去家里条件虽然条件差 。但他还是读过三年完小的 。当时农村已办有公学 。就在村口的一个庙里 。而且同班同学里 。还有本村地主家的儿子 。当时的校长就是前面说的那位 。他不仅是校长还是我们乡里的国民党书记 。在外读过师范 。据父亲说 。他们也交些学费 。没银子的可用粮食替代 。我父亲读了三年小学后 。因家庭贫苦 。没再到城里上学 。富人的孩子们后都到城里上学了 。其中一位有出息的 。建国后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高级工程师 。
说到那时的教育质童 。从父亲的文化水平来看 。教育质量并不低 。他虽只读过三年完小 。识的字并不少 。象《水浒传》这样的名著 。他完全可以通读下来 。
其他观点:
民国年间 。军阀割据 。战乱不休 。思想开放 。因为各军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所以 。对教育普遍较为重视 。根据1927年发布的规定显示 。大学教授工资是180到600元 。大学老师平均220元 。中学老师平均120元 。小学老师平均30元 。当时 。工人是15元 。那个年代警察一个月8元 。县长一个月20元 。国立小学老师则工资40元 。可见 。社会是多么重视教育 。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现在 。我以一个县域为例谈谈民国教育的发展 。以一斑窥全豹吧 。
民国时期 。武安的教育发展很快 。首先是师范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师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1920年 。武安就创办了师范讲习班 。每年招收30名学员 。一年就毕业 。后学制改为两年 。共办了6年 。培养了180名教师 。这对一个县域教育来说 。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 。1928年 。县城第一小学又在校内附设师范速成班 。强化教师实习管理 。1932年 。第一小学改为县立3年制师范学校 。每年招生50名左右 。教职工(含小学)13人 。全年教育经费6000多元 。师范教育的发展为全县中小学教育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 。
其次 。初级中学开始创建 。1932年 。武安在县城创建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 。每年招收学生100多名 。教师11人 。县拨全年经费5220元 。学校有操场10亩 。校舍116间 。校舍非常气派 。当时是时属河南省的名校 。
再次 。小学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城里有女子小学、县立小学、民众小学等 。乡下有大贺庄小学校 。伯延尚德小学等 。据1935年统计 。全县在校学生数2225人 。教师102名 。教育经费(大洋)36200元 。
幼儿教育和民众教育也方兴未艾 。县城小学均附设幼稚班 。县城也有民众教育馆 。普及科学艺术常识 。全年经费1600元 。
民国教育注重实践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 。提出“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以道德”为宗旨 。1927年 。又提出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 。学科课程多种多样 。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卫生、音体美等课程 。素质教育开展得很扎实 。武安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子 。如王正之、王子秀、刘试等 。
但是 。民国时期 。贫富差距较大 。多数贫穷的孩子上不起学 。读不起书 。因此 。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 。1937年 。日军侵占期间 。日本极力推进奴化教育 。各项教育趋于崩溃 。#邯郸头条# #邯郸# #河北#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城市与农村不同 。公办与私立不同 。有激进的有保守的 。虽然那时办学条件差 。但是教师的待遇还是比较好的 。效率也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