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冕服汉代( 二 )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 , 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衽”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 , 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
曲裾汉服的特点:
在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 。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 , 行不露足 。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 。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 。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
3、汉服褙子简介,汉服褙子的形制汉服褙子 , 是汉族传统服饰的一种,源起于北宋 。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汉族文化中去了解关于汉服褙子及其形制吧 。
褙子 , 又名背子、绰子,绣?,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 。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
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
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 , 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 。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
“背子”,又名“绣?”,亦名“罩甲” , 背子始创于秦,渐为庶民所采用 。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背子’ 。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 。今即世俗相承,由于背子束结、行动灵活自如,渐为武士所用,并与铠甲配合,成为军服,为历代军士兵卒所穿用,亦称“戎服” 。
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 , 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 。宋代女子所穿褙子 , 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
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其中霞帔、褙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 。成年妇女的服饰 , 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
汉服褙子的形制:
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 。形如中单,但腋下两裾离异不连 。宋代盛行多为直领对襟 , 不施袗钮 , 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 。男女均可穿,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 。后世多有沿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