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致良知》读后感1000字


高一《致良知》读后感1000字

文章插图
高一《致良知》读后感1
集团号召学*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至诚”都是入门修*能力 。
高一《致良知》读后感2
通过读《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
【高一《致良知》读后感1000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对学*家的时间,所以我想还是先从共同学*家做学*而神秘的能量 。
高一《致良知》读后感3
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 。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 。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 。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看待,可事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猛攻也能窥得一二 。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 。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 。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 。在“良知”中追求目标,付诸实践,才是正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