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怎么解释“双标”这个现象,非专业人士请忽略?( 三 )


4.转移
当个人遇到挫折时 。对某些事物或群体产生不良心理或负面情绪 。但由于无法直接表达 。而转移到自己看来比较安全的对象上 。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
比如说 。很多男性找不到对象 。其实和社会重男轻女(堕女婴、杀女婴等)、个别男性本身缺陷、经济原因等各方面都有关系 。但对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人而言 。便会将这种原因归咎于女性要求过高 。女性崇洋媚外等等扭曲认知 。

从心理学角度怎么解释“双标”这个现象,非专业人士请忽略?

文章插图
双标有时是一种心理扭曲
可以见得 。双标在一些情况下 。属于正常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 。则是心理扭曲 。
消费方面 。对不同事物需求度可能导致双标 。当人们受广告暗示时 。会产生消费双标 。比如觉得一顿饭几百块贵 。出去旅游几万花得一点都不心疼 。或对正常食物与保健品的不同重视程度 。
有时候 。如果人对某种事物、行为产生精神依赖 。无法戒掉 。我们说这个人成瘾 。而成瘾也是可能导致人们在消费产生双标的 。如玩游戏几万块都能充值进去 。买衣服几百块却舍不得 。则属于一种心理扭曲 。甚至是心理障碍 。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
待人方面 。不论是对待自己与别人有着不同的标准 。还是对待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标准 。本质都是一种认知扭曲或心理扭曲 。如 。一个经常不及格的人偶尔及格 。给了个奖励;一个经常100分的人偶尔98 。给了一巴掌 。这其实是过分重视分数产生的认知扭曲 。“红颜祸水论”也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扭曲 。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
从心理学角度怎么解释“双标”这个现象,非专业人士请忽略?

文章插图
以上是我的回答 。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 。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共同探讨 。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 。码字不易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 。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 。请转发给他们 。谢谢!
其他观点:
“一个人要看他谈论什么 。而不是赞同与否”——荣格
他的这句话也说明了双标的本质 。我们越是渴望什么就越喜欢谈论什么 。而谈这件事情的态度很多时候是一种伪装——本质上都是让自己能更多的参与到自己渴望的事情里而来的 。同时又要把自己无法接受的部分投射给别人 。
就像有些人渴望异性的认可 。又对自己没有信心 。可能会表现为不断批判女性拜金 。同时又会把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于没钱 。尽管这样可能会让他忽视自己真正的问题
另一方面 。“双标”实际上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上面那个例子里说的 。这么做虽然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好过一点 。但是却会影响我们和人建立真实和稳定的关系 。
我们每个人调节情绪、认知的目的之一是让自己(至少看起来)内心拥有连续和完整的感觉 。一旦我们认同了一个标准 。无形中就会拿这个标准要要求自己:
弗洛伊德的“鼠人”案例就是如此:叫他“鼠人”是因为来访者有严重的强迫意念 。总是忍不住幻想“老鼠钻人肛门” 。“鼠人”的父亲曾喜欢过一个平民家的女孩子 。但是后来他为了前程抛弃了她 。选择了另一个富人家女孩 。也就是“鼠人”的妈妈 。所以这个父亲禁止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谈恋爱 。来回避自己抛弃女朋友产生的罪疚感 。但是 。因为他的禁止在孩子无意识层面其实是在一种强化 。最终他的孩子“鼠人”还是喜欢上了穷人家的女孩子 。一边是自己尊敬的父亲的禁令 。一边是女朋友 。让“鼠人”同时爱又恨这两个人 。所以在无意中接触到“老鼠钻肛门”的酷刑之后 。他开始用这种幻想来表达自己无法接受的想法——对父亲和女朋友的恨 。
在这个案例里 。这种“双标”背后的罪疚感(不准孩子找平民 。自己又喜欢平民女孩子)被从一代传递到了下一代 。成了困扰他们家族的难题——我们的认知很多时候是被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所决定的 。需要不断了解自己才能不被那些东西所拥有 。
【从心理学角度怎么解释“双标”这个现象,非专业人士请忽略?】其他观点:
人的生存本能 。是人类有了“趋利避害”这一本质心理 。双标 。就是在遇到对己有利的事儿时 。采取了不同的准则——标准可以改 。对自己有利是不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