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解析经典 用经典指导临床

    从临床解析经典 , 用经典指导临床       中医学是先人们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 , 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 , 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 。张子和说 , 《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中说:“学也者 ,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 , 而致诸用者也 。”严复在《原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盖学与术异 。学者考自然之理 , 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 , 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 , 术主行 。”古人倡导“知行合一” , 行是知之基 , 亦是知之成;知原于行而成于行 。中医学属于应用学科 , 离开临床应用谈医学 , 难免空泛 。      茲举《内经》为例 。《素问·风论》告诉我们风邪致病的广泛性 , 如风中五藏六府:藏府之风——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风循风府而入:脑风;风入目系:目风;饮酒中风: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内风;新沐中风:首风;久风入中:肠风、飨泄;风入腠理:泄风 。说明风邪致病无处不到 , 治疗均可以用祛风法辨治 。      泪囊炎(目风)       王某某 , 男 , 46岁 。诉近3个月来经常迎风流泪 , 眼科医生检查诊断为泪囊炎 , 经通泪囊后好转 , 但不久又发 。如此通则好 , 屡通屡发 , 虽属小恙 , 颇以为苦 。一日遇余 , 请诊 , 余曰不会看 , 但患者执意邀诊 。无可奈何就按《内经》“目风”拟方试投:荆防风、桑叶、白菊花、木贼草、青箱子、谷精草、薄荷、金银花、连翘、生甘草 , 14剂 。上药连服1个月 , 泪囊炎未再发 。      按  迎风流泪按中医说为“目风” , 我用祛风清目方药物治疗 , 意外取效 ,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行” 。中医治疗 , 只要辨证思路正确 , 就能应手取效 , 实属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 。      慢性肾炎(肾风)       5年前曾治一慢性肾炎肾病患者 , 久治疗效不显 , 病情迁延3年余 。目前浮肿、蛋白尿长期反复发作 。来诊时诉神疲肢软乏力 , 腰酸 , 小便有泡沫 , 尚顺畅 , 夜尿较多 , 面目及下肢经常浮肿 , 纳谷不馨 。诊面色不华 , 下肢皮肤凹陷性水肿(++) , 舌体胖苔白水滑 。尿检蛋白(++) , 肾功能化验属正常范围 , 血压18/12kPa 。目前用强的松每日40毫克 , 分次服用 。查前医诸方曾用过补气健脾 , 益肾利水活血等方药 。遂改投补脾益肾祛风法治 。处方:黄芪、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甘草、川怀牛膝、巴戟天、菟丝子、蝉衣、防风、炙僵蚕、苍耳子、仙灵脾、河白草 , 14剂 。以此方加减治疗2个月 , 浮肿渐退 , 尿蛋白基本控制在(±~+)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00~200毫克之间 , 肾功能正常 。再调理4个月 ,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 激素完全停用 。      按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肾风”范畴 。病机既然与风有关 , 使用祛风药就有效果 。我治疗此病经验是 , 病机属本虚标实 , 本虚或脾肾阳虚 , 或肝肾阴虚 , 标实常与风、湿、热、瘀、毒等邪有关 , 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上祛风药物 , 只要持之以恒 , 大多患者可以控制或者康复 。现代研究证明 , 祛风药物具有抗变态反应样作用 , 而肾炎属于变态反应一类病变 , 故用之有效 。      喉源性咳嗽(肺风)       某男 , 45岁 。每逢春秋季节辄患咳嗽 , 今年又起呛咳不止 , 恙延3月余 , 治不应手 。来诊时细询病史 , 云其咽中奇痒难忍 , 稍有刺激即阵阵呛咳 , 两胁作痛 , 咽中略干 , 咯痰不多 。我认为“风胜则痒” , 此病不在气管而在于咽 , 病因不在寒热而在于风 。治拟祛风清咽法 。处方:桔梗、甘草、荆芥、防风、牛蒡子、薄荷、蝉衣、白蒺藜、乌梅、苍耳子、桑白皮、北沙参、元参、黄芩 , 7剂后 , 咳减大半 , 再调治2周 , 诸证均平 。      按  春、秋二季 , 每多咽痒咳嗽病 , 用抗菌素治疗少效 , 我认为此病在咽喉不在支气管 , 病因由于风邪 , 不是由于细菌 , 实际是咽喉受风邪引起的变态反应症状 , 南京干祖望先生称为“喉源性咳嗽” 。用祛风清咽法 , 往往可以立竿见影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      窦性心动过速(心风)       张某某 , 女 , 44岁 。患者诉心悸、胸闷气短 , 神疲乏力 , 睡眠不安 , 病史5年左右 , 时发时止 。曾经多次作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 心率最快140次/分 , 心律齐 。长期用中西药治疗 , 未能完全控制病情 , 诸如养心安神、镇惊安神、交通心肾等等 , 效果不理想 。来诊时一筹莫展的样子 。思《内经》有“风胜则动”、“心主身之血脉”之说 。遂改用养血祛风法试投 。处方:当归、丹参、川芎、白芍、白蒺藜、炙地龙、炙僵蚕、炙全蝎、淮小麦、大枣、远志、郁金 , 14剂 。二诊:证无进退 , 精神好转 , 睡眠有所改善 。原方加山茱萸、枸杞子 。14剂 。三诊:心动过速未发作 , 体力增加 , 精神进一步好转 。原方加减治疗3月后停药 , 心悸胸闷未发作 , 症状消失 。随访4月 , 症情稳定 , 未见心动过速发作 。      按  阵发性心动过速用养血祛风治疗 , 理由是根据《内经》有“风胜则动”、“心主身之血脉”之说 。这乃是“法外之法” , 在常规方法不效的情况下 , 不妨一试 。      支气管哮喘(肺风)       某女 , 36岁 。有哮喘病史30年余 , 每逢摘棉花季节 , 走过棉花地 , 或经过晒棉花的场地 , 即发哮喘 , 每年该季节都要住院月余 , 有时1年2~3次 , 苦不堪言 。来诊时形体羸瘦 , 面色不华 , 爬楼梯后气促不平 。发作时伴有阵阵呛咳 , 无痰 , 不发热 。此属支气管哮喘 , 与患者对棉花过敏有关 。拟投补气祛风法: 生麻黄、炙地龙、蝉衣、乌梅、防风、葶苈子、炙僵蚕、黄芪、党参、五味子、甘草、光杏仁、薄荷 。此方加减 , 前后服30帖后 , 症状消失 , 又服15帖后因经济问题不再续服 。随访2年未发 。现在不仅经过棉花地不发 , 而且自己摘棉花也无恙 , 基本控制发作 。      按  支气管哮喘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 从临床表现看 , 哮喘发作时气急喘促 , 与中医学所说的与风邪有关 。过去治疗哮喘着重平喘降逆 , 应该重用祛风药物 , 一可以抗变态反应作用 , 而可以解除支气管痉挛 , 再配合辨证 , 可以提高疗效 。      肠激惹综合征(肠风)       孙某某 , 女 50岁 。患者自诉食后腹胀1月余 , 近两年反复大便不成形 。曾外院肠镜检查(-) , 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中度) , 病理:萎缩(+) , 肠化(+~++) 。曾用中药治疗 , 效果欠佳 。现诉食后腹胀 , 偶有嗳气、腹隐痛 , 胃纳尚可 , 大便每日1~2次 , 不成形 , 便质烂;夜寐尚可 , 舌淡红 , 苔厚白 , 脉细滑 。西医诊断肠激惹综合征、萎缩性胃炎 。中医属肠风、胃痞 。治拟健脾和胃 , 清肠祛风 , 调肝理气 。处方:炒白术芍、炒防风、延胡索、制香附、米仁、芡实、葛根、川连、炮姜、山药、马齿苋、藿苏梗、木香、黄芩 , 14剂 。五诊:诉口干稍好转 , 大便不成形好转 , 大便前段成形 , 后段质软 , 日行一次 。胃纳佳 , 无明显腹胀、嗳气 , 无泛酸 。夜寐尚安 。舌红苔薄白 , 略腻 , 脉细 。治拟:健脾渗湿 , 养阴生津 , 宽肠理气 。处方:川石斛、玉竹、炒白术芍、米仁、山药、炒扁豆、马齿苋、防风、白蒺藜、川连、补骨脂、芡实、青陈皮、枳、制香附、煨肉果佛手、焦楂曲 , 14剂 。      按  上法治疗四月余 , 证情稳定 , 大便正常 , 胃亦安和 。《素问·藏气法时论》:“土得木而达 。”《素问·风论》:“久风入中 , 则为肠风、飧泄 。”后世亦称“风利” , “风泻”等 。肠激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变化无常 , 或痛 , 或泄 , 或秘 , 疾如风雨 , 符合风邪致病特点 , 故治疗中除了调肝和脾外 , 佐以祛风清肠 , 实践证明 , 此法疗效满意 。      通过经典与临床密切结合 , 对于经典的理解落到了临床实践 , 临床通过经典的演绎启迪了辨治的思路 。【中医临床解析经典 用经典指导临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