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慈善机构吗?


古代是有慈善机构的
中国古人有一套超前的慈善理念 。《礼记·礼运》讲:“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概意思是 。人们不能仅奉养自己的父母 。养育自己的孩子 。而是要让天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其晚年 。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 。儿童能顺利地成长 。年老的鳏夫、年迈的寡妇、孤儿、无子老者、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只有这样才算“大同社会” 。从上古到近世 。历朝历代都非常理视慈善救助事业 。
1.上古时期 。
重点是对老年人实行养恤优抚 。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分为“国老”和“庶老” 。分别在不同的慈善养老机构供养 。并依据老年人年龄和生理状况给予相应的饮食待遇和日常护理 。
2.西周时期 。
在统治机构之中 。专门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 。其职能有六项 。“一曰慈幼 。二曰养老 。三曰振(赈)穷 。四曰恤贫 。五曰宽疾 。六曰安富” 。都与慈善相关 。同时 。还有“养疾”即帮助国人祛灾难除疾的传统 。一方面 。通过祭祀活动祈求上苍天保佑国人;另一方面对患病无医的国人集中治疗 。
3.春秋战国时期 。
一是围绕救灾减害 。设立了平籴制度 。将丰年与灾年各分成大、中、小三等 。丰年由官府买入粮食 。灾年则由官府卖出粮食 。确保老百姓在灾年不致于饿死 。二是为了扩大人口数量 。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对生育的妇婴给予特别照顾 。免征幼儿的人头税 。
4.秦汉时期 。
一是大规模兴建“常平仓” 。以备灾荒赈恤之用 。每遇到灾荒之年 。朝廷往往颁布诏谕、开仓调粟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当时朝廷“出太仓米豆 。为饥人作糜粥” 。二是继续推行“养疾之政” 。给包括灾民在内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 。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公元2年 。各地普发蝗灾和疫情 。朝廷采取的办法是 。“民疾疫者 。舍空邸第 。为置医药 。”这既是防疫情扩散的隔离措施 。也是一种国家慈善行为 。三是颁布养老令 。要求人们尊老敬老 。体恤孤寡 。并赐予其粟、帛等物品 。以终其老 。
5.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一方面 。国家慈善机构进一步规范化 。公元521年 。南朝梁武帝在京城建康创办“孤独园” 。“ 孤幼有归 。华发不匮 。若终年命 。厚加料理 。”这个孤独园相当于后世的孤儿院、孤老院之类 。另一方面 。以以士族官僚为主体的民间慈善活动开始活跃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与文惠皇太子萧长懋一起 。创办了“六疾馆” 。专收贫病不能自立者 。被现代慈善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 。
6. 隋唐和两宋时期 。
最大的特点是“悲田院”、“病坊”、 福田院等官方慈善机构的设立 。公元735年 。唐朝设“病坊” 。专门收容长安、洛阳两地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 。1063年 。宋朝京城增设南北福田院 。收容京城老幼废疾之人 。每当隆冬时节 。主管福田院的官吏 。就要走上开封的大街小巷 。把流浪街头的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以及乞讨的贫民 。一起收容到福田院 。供给食宿 。1105年 。宋朝廷又命各地州府都建立福田院 。收养孤独老人 。按每人每天米一升 。钱十文的标准供养 。
7.明清时代 。
慈善机构趋于完备 。主要有:① 养济院 。明朝时北京在宛平、大兴两县分别设养济院两所 。其中 。宛平养济院有房十二栋 。收养老人达1080名 。收养的老人 。每月发给米三斗 。每年给布一匹 。基本可以维持温饱 。②粥厂 。清代北京设立粥厂48所 。遍布京城的四面八方 。主要工作是煮粥散给饥民 。每人每天按五合米下锅 。五更煮粥 。煮好打钟 。由饥民领取 。③育婴堂 。收养被遗弃的婴儿 。④宗族义庄 。主要针对本地本族民众 。其善举包括恤婺、赡老、施棺、掩埋、建义学、施棉衣、收买字纸以及代葬、济急、水龙、放生、收瘗路毙浮尸等诸多事宜 。
其他观点:

古代有慈善机构吗?

文章插图
▲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的社会慈善机构
1、南北朝时期 。就有个名为“孤独园”的机构 。
它是朝廷用来收养穷人和孤儿的地方 。《梁书·武帝纪下》记载:“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 。主者郡郡县咸加收养 。赡给衣食 。每令周足 。以终其身 。又于京师置孤独园 。孤幼有归 。华发不匮 。”“又於京师置孤独园 。孤幼有归 。华髮不匱 。若终年命 。厚加料理 。”由此可见 。早在那个时候朝廷就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始了优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