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是很多男人的臭毛病 。李白是个例外 。越是狂妄清高 。越有魅力 。
12
天宝四年(745) 。因为种种原因 。李白与王维先后离开长安 。
玉真公主也放弃皇家待遇 。出家做了道士 。落脚于安徽敬亭山
玉真公主死于762年 。
不久 。李白逝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
他晚年写了一首著名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在诗里 。他又把敬亭山当成了玉真公主 。
狂放了一辈子 。这首作品却极尽寂寞 。内敛得让人想哭 。
《独坐敬亭山》写完那一刻 。他忽然想起了此生擦身而过的王维
“就这样吧!”
“这一世我们各自夺目 。如果你愿意 。下辈子多喝几杯!”
重点二:李白与王维的恩怨(历史版)
为什么这俩人没有交集呢?
两人有共同的好友 。共同的爱好 。同朝为官 。曾经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 。但相互之间却不是好朋友 。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是朋友呀 。不过话说回来 。在盛唐时期文学的两大高峰 。王维与李白 。怎么就会毫无关系呢?
难道是“自古文人相轻”?两个人就是那么杠着 。谁也不理谁 。
当时王维在京中任右拾遗 。兼监察御史 。李白说到底却只是侍奉翰林 。靠着自己的文笔吃饭的御用文人 。
王维可能会觉得李白不过如此 。诗好又有什么用?还不是靠着博皇帝一笑来吃饭的 。
李白本心虽然并不是如此 。但事实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
李白心高气傲历史闻名 。你瞧不起我 。我更是没有道理去瞧得起你 。
王维怎么看自己的诗都觉得比李白的好 。但李白的名声就是响 。李白怎么看王维的就是看不上 。但王维的名声却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差 。
可能王维看不惯李白上天入地天马行空的风格 。认为是有害诗风;李白也看不惯王维那点田园情调 。更不喜欢动不动就是把佛理引入诗中 。
两个人更是为诗打起了冷战 。殊不知后人把他们两个摆到了同样的高度 。
或许 。正因如此 。他们俩人 。性格上的不同 。追求的理想的不同 。让两个人形同陌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概说的就是如此 。更何况是心高气傲的文人呢?
不知道两个人临死时是不是后悔此生错过了对方这样一位朋友 。都是闻名遐尔的文豪 。都是文人圈里的佼佼者 。但是此生却根本没有说过几句话 。至死不交 。会不会成为人生的一大憾事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令李白与王维形同陌路呢?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你的高论哟~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
公元701年的大唐 。两位诗人横空出世 。一位出生在北方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太原王氏的王维 。另一个则是出生在巴西郡(今四川)普通人家的李白 。谁都不曾想到这两个人日后 。将会成为大唐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泰斗级人物 。又有多少人清楚这两人竟然同年出生 。逝世的时间也不过相差一年 。如此光彩夺目的二人似乎在历史上从未有过交集 。是刻意为之?还是纯属偶然?
文章插图
二十七年后的长安街头 。一位年近四十而科举落榜的大龄考生在悲伤的游荡 。长安的歌舞升平与他曲折的仕途经历形成对比 。在这暗不见天日的日子里 。落榜考生孟浩然与全能才子王维结成了忘年之交 。在王维的劝勉下他留在太学 。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与玄宗有一面之缘 。但也仅仅是一面之缘 。希望还是破灭了 。他留下\"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的凄美诗句与好友王维告别 。
文章插图
再与王维告别后 。孟浩然南下襄阳 。开始云游山水的后半生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个与王维同年出生的年轻人——李白 。李白被大他十二岁的孟浩然所认可 。这个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卸下自己所有的轻狂 。与这位历经人间沧桑的大哥结为挚友 。并在得知孟浩然启程广陵时 。火速赶往江夏与好友一聚 。亲自送他上船 。看着他消失在远方 。为此一首传颂千古的佳作应运而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比于李白同期诗作 。这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字里行间不见轻狂 。只见一个年轻人送年长的哥哥远行 。
推荐阅读
- 兰博基尼和劳斯莱斯,同为顶级豪车,谁的地位高些?
- 猕猴桃不熟吃了会怎样
- 《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 帕加尼售价高昂,约2900万,为何依旧能站稳世界顶级?
- 苦瓜对肝脏有什么好处
- 请问有什么好的,不是小白的网文推荐?
- 苦瓜能祛痘吗
- 匆匆逃离莫斯科的斯莫林科夫被证明是俄罗斯的“鼹鼠”,接下来的命运如何?
- 汽车车标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