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


过去的年画绝大部分是讴歌时代 。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 。还有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或现代英雄 。那时无论城市乡村 。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贴年画 。现在采用大量的现代装修风格 。年画需求量锐减 。此外 。当前部分画家逐利的多 。讴歌时代创作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 。
其他观点:
不出版了 。见不到了 。这是一种悲哀 。不是啥好事儿!别看现在花花绿绿、烈火烹油 。那是虚幻的玩意儿太多!过去的老年画叫人能记住一辈子 。现在变着法儿整的花团绵簇的玩意儿 。没准几天儿就忘!
我就记得五六岁的时候 。家里墙上贴的年画 。咋那么好看!那女的头戴珠冠 。身披霞衣 。那男的手扶宝剑 。脚穿厚底靴 。五十年丶六十年 。都不能忘 。闭上眼睛 。那画上的人就出现在眼前 。你说这年画多有魅力!后来长大成人识文断字儿了 。我想想小时候看到的那张年画 。那就是戏曲人物:刘备和孙尚香回荆州~一个历史故事 。两个戏剧舞台上的人 。
其实年画 。主要是"楊柳青" 。"桃花坞” 。四川绵竹 。山东潍坊… 。那些套色木刻的画 。还有贴在门两侧的"秦琼秦叔保丶尉迟敬德”的门神画 。灶龛上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 。等等 。这叫年画 。衍生开来 。就有了主要是上海的一些画家 。画一些吉祥喜庆的历史人物画 。比如金梅生丶李慕白丶谢之光…等名家 。画年画 。画“月份牌” 。后来又有了把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照下来影印成画 。老百姓赶集时候在集市上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年画 。到六七十年代时 。新华书店每到腊月时候 。店里就挂满了各种年画 。供人们选购 。
年画以人物画为主 。每一张年画都是一个故事 。后来英雄模范人物也上年画上来了 。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都起到了教育作用 。一张年画可能会在他们头脑中存驻一辈子 。对他们的人生观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
现在一切都发展了 。发展得太快了 。有一种味儿 。越来越大 。是一种铜臭味儿 。这种味儿也充斥着年画 。曾经那么喜欢那么好看的年画见不到了 。墙上贴着一些莫明奇妙的玩意儿 。电视里放着一些呲牙咧嘴的丶张牙舞爪的 。手机里放着一帮大长腿的丶扭捏作态的… 。文化是很丰富了 。免不了泥沙俱下了 。优秀的使人难忘的年画再也看不到了 。都愿意闻那铜臭味儿没人创作年画了 。那还出版啥了?!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

文章插图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

文章插图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年画产地是苏州桃花坞 。天津杨柳青 。山东潍坊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 。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 。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 。装饰环境 。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 。上海有月份牌年画 。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 。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 。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 。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 。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 。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
印象中文革前家家户户都是传统题材 。文革中改成了革命题材 。尤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材 。随着社会变迁 。时代进步 。移风易俗 。年味越来越淡 。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娱乐方式越来越多 。人民审美标准不断的提升 。欣赏习惯在悄悄变化 。年画逐渐凋零 。走向了死亡的边缘 。不足为奇了 。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不出版了?】年画与窗花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是时代艺术结晶 。是普通艺人和群众智慧的代表作 。但存在着时代性!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 。由微至盛 。由盛而衰的自然演变!在适合人民需求时就兴旺 。不符合人民欣赏时 。就会走向没落 。直至灭亡 。这是时代的洪流 。非人力所能挽回 。只能做为一种人类遗产保留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