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归去来兮辞》?( 二 )


三、语言清新 。平淡朴实
无论是因悔悟而生出的悲哀痛苦 。还是描述想象中的种种情状 。亦或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 。作者都通过朴实的语言 。白描的手法 。平实自然地抒写出来 。使人感到“沛然如肺腑中流出 。殊不见有斧凿痕” 。特别是对田园生活的描写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的索居也好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的劳作也罢 。还有“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的乡间景象的勾画 。都是生动贴切 。明白流畅 。说自然如口说家常 。论清新则似农家俚语 。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

如何赏析《归去来兮辞》?

文章插图
苏东坡称赞陶渊明的诗文“似癯实腴” 。正是针对这篇文章而言的 。此外 。作者还十分注意继承汉代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 。精心讲求韵律 。多用排比对偶 。抑扬顿挫 。回环往复 。富有音乐的节奏和美感 。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其他观点:
一弯盛开荷花的清流
——简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语言特色
武汉一中 高尊平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缘由 。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抛开争议不谈 。从文本切入 。或许看得更加真切 。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 。作者陈述了辞官的动因 。一是妹妹在武昌(今鄂州)去世 。身为彭泽县令的作者要赶赴外地奔丧 。不得不离开衙署 。此为直接原因 。二是诗人受老庄思想影响 。崇尚自然 。追求自由 。与官场的繁文缛节、循规蹈矩、格式化、程式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于是心生归隐之念 。这才是根本原因 。由此看来 。陶渊明不是一株开在华屋高堂的水仙 。而是一茎开在曲水清流中的荷花 。就语言特色而言 。陶渊明的诗歌则像一条盛开荷花的清流 。自然、清新、雅致、淡远、绵长 。是该诗基本的语言特色 。从词语选用看 。该诗较多地采用了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 。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其中 。叠音词有“遥遥”“飘飘”“翳翳”“欣欣”“涓涓”“遑遑”等 。表意形象鲜明 。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传达出轻松、闲适的韵味 。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强烈期盼和无比喜爱的情感 。双声词有“惆怅”“崎岖” 。叠韵词有“盘桓”“窈窕” 。连绵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感 。从句式运用看 。该诗以整句为主 。偶用散句 。语言整饬 。节奏鲜明 。形成明快、流畅的格调 。全诗以6字句为主 。兼用七言、四言、八言、三言 。大致说来 。四字句和六字句可划分为两个节拍 。如“乃瞻/衡宇”“奚惆怅/而独悲” 。相对欢快;七言和八言则划为四拍 。如“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乎/惶惶/欲何/之”,相对舒徐 。疾徐相间 。较好地反映了诗人情绪的变化 。如第一节 。首句用四字句 。反映诗人急迫归隐的心情;接下来连用三个七言句 。表达误入官场、远离田园的沉重心情 。一疾一徐 。配合情绪的表达 。可谓恰到好处 。浑然天成 。从修辞使用看 。除大量采用对偶外 。诗歌还采用了反问、比喻、用典、借代、夸张等修辞 。修辞的运用增添了文采 。增加了蕴含 。突显了清新、雅致、淡远、绵长的语言风格 。如“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采用对偶 。化用典故 。表达迷途知返之意 。富含哲理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采用对偶、借代和夸张修辞 。“容膝”指代简陋狭小的居室 。该句表达蔑视富贵、安于贫贱、知足常乐的情怀 。表意鲜明显豁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采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 。画面清新淡远 。而蕴含十分丰富 。物我无间 。情景交融 。诗味浓郁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采用反问修辞 。传达出自我商量、自我劝勉的语气 。反映诗人摒弃名利思想、根绝仕宦念想的决心 。在迂回委婉的语气中表达一种决绝的志向 。回味悠长 。从韵脚使用看 。第一节押灰堆韵 。第二节押人辰韵和言前韵 。第三节押油求韵 。第四节押衣期韵 。押韵强化了语言的回环美和音乐美 。总之 。《归去来兮辞》宛如一弯盛开荷花的清流 。呈现出清雅、淡远、自然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文章内容有关 。也与作者人格有关 。还与语言运用有关 。
其他观点:
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一曲归去来在各朝各代的文人心中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 。而在两宋与民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追和之作 。这篇文辞能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与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子曰学而优则仕 。然而仕途又常坎坷 。在面对黑暗的现实之际 。文人士大夫常常徘徊于入仕与隐逸之间 。而《归去来兮辞》则为知识分子们做了一个范本 。文人们也能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是对这篇辞作先后作了三次在创作 。能够得到苏东坡的如此喜爱 。陶渊明应是会叹惜当时少了一位知己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