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与发展“治未病”理论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几年来,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与指导 。作为一个在社区卫生管理岗位工作过多年的中医专业人员,对中医“治未病”工作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
【充实与发展“治未病”理论】     应突出健康管理概念
    在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推动中慎用预防保健的概念,而应突出健康管理 。
    预防保健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为预防和保健,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都设置有预防保健科,执业医师分类里有防保医师这一系列,其主要的职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疫情监测、计划生育、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等,中医预防保健容易让业内理解为用中医手段开展以上工作,而这与中医的“治未病”显然不是同一内涵 。健康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这与中医“治未病”工作的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传统疗法等内容相一致 。同时,中医健康管理的概念比中医“治未病”更加利于普通居民理解,也更有利于国际交流与传播 。
    打造“医联体”
    中医“治未病”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接“地气”,应打造二三级中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医联体”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的双重网底,日常开展妇儿保健、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等多项跟中医“治未病”能够直接对接的工作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中医药项目的开展都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像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的居民健康自测小屋配备了中医体质辨识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些都给“治未病”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与信息系统对接
    中医“治未病”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并积极与现有信息化系统相对接 。
    无论是各医院的HIS系统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管理、健康档案系统都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治未病”工作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也好,对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管理业务也罢,都需要信息化系统支撑 。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卫生机构正在建立的信息化体系与平台,涉及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健康评估等系统开发,这些与中医的“治未病”内容一致,如何搭上“这班车”来借鉴或对接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
    充实与发展“治未病”理论
    应充分利用全科医学、健康管理等理论和理念来充实与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而拓展到“治未病”人才的培养 。
    全科医学、健康管理等理论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随着居民疾病谱的变化得到迅速发展,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都设置有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院或全科医学系,健康管理的产业发展更是如火如荼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近几年也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是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治未病”仍然只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细节”,并没有拿出来发展与深化 。如何结合现代居民疾病谱的变化来对慢性病人群、妇幼、老年人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治未病”并未涉及 。

推荐阅读